阿拉伯之春的關鍵時刻

2013-12-07 22:36

? 人氣

(取自網路)

(取自網路)

*一個小販之死

2010年12月17日
北非突尼西亞東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小城本阿胡斯(Ben Arous),一位賣農產品的小販博阿齊齊(Mohamed Bouazizi)因為在街頭遭到警察取締、勒索、羞辱,憤而引火自焚,也引爆一發不可收拾的阿拉伯之春。18天之後,博阿齊齊傷重不治而死,得年僅26歲,成為阿拉伯青年困境的寫照:就業困難,對現實感到幻滅,對政治領導人滿懷憤怒,只等有人生起野火,他們就要走上街頭,顛覆既有體制。更可怕的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阿拉伯地區總人口比例高達6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阿里政權垮台

2011年1月14日
博阿齊齊自焚之後,突尼西亞隨即爆發一連串大規模示威,民眾對官員貪腐、糧價高漲、失業嚴重、政府專制的怒火再也無法抑遏。執政長達23年的本.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總統雖然承諾改革,然而為時已晚,倉皇下台,舉家逃亡沙烏地阿拉伯,後來在缺席審判中被判處無期徒刑,罪名是侵佔與濫用公帑、鼓動暴力、鎮壓抗議人士。本.阿里是阿拉伯之春運動中,第一個被推翻的國家領導人。

*佔領解放廣場

2011年1月28日
抗議怒火很快就延燒到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國家:埃及。在首都開羅,民眾與軍警爆發嚴重衝突,1月28日佔領市中心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掌權將近30年的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總統原本信心滿滿,強力鎮壓,但是後來情勢急轉直下,最重要盟邦美國拒絕支持,連軍方大本營也不再力挺。2月12日,有「埃及最後法老」之稱的穆巴拉克黯然辭職,後來身陷囹圄。阿拉伯之春的骨牌效應開始發威,葉門、巴林、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的獨裁政權風雨飄搖。

*軍事干預巴林

2011年3月14日
阿拉伯半島的蕞爾小王國巴林(Bahrain),雖然經濟發展不差,又是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總部所在地,然而國內的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長期對立,加上所得與就業不如其他產油鄰國,示威風潮從2011年2月全面爆發。居人口多數的什葉派民眾,不滿遜尼派哈利法家族長期統治,要求改善民生、促進民主、增進社會公平,後來甚至要求國王哈馬德(Hamad Bin Isa Al-Khalifa)退位。眼見巴林血腥衝突愈演愈烈,波斯灣合作會議(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授權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3月14日對巴林出兵1500人,協助哈馬德國王綏靖局勢。巴林危機至今尚未完全化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