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脆管」到底是什麼?你最熟悉的經典小吃黑白切,原來是豬的這些部位!

2019-10-31 10:00

? 人氣

台灣小吃處處有豬肉的蹤影,但你了解黑白切的內幕嗎?(圖/pixabay)

台灣小吃處處有豬肉的蹤影,但你了解黑白切的內幕嗎?(圖/pixabay)

在臺灣,常常可以看到許多攤販、小吃店在招牌上寫著大大「黑白切」三字,店家案頭前會放著很多不同的內臟與肉類部位,點餐單上甚至還會有許多神秘的名詞:「脆管」、「脆腸」和「粉腸」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彷彿黑話的名詞,聽起來好像差不多,但其實都指稱著不同的解剖部位,吃進嘴裡的口感與滋味也有著很大不同。這些名詞,是屬於饕客們與店家的豬隻解剖學,用詞正確,才能吃到心裡所想的部位;了解這些名稱,才能順利點單、大啖美食。這次,就透過科學的角度,細細爬梳這些獨特的名稱,探索其相對應的部位吧! 

黑白切的由來

要說為什麼會有黑白切一詞,不可不提及早期臺灣社會。由於大部分人民並不富裕,只有在逢年過節或慶典時,才有機會大啖肉類,平時少有閒錢購買。因此,麵攤、小吃店家會在動物(特別是豬隻)屠宰後,留下內臟,洗乾淨後以水或滷汁煮熟透,與其它豆製品和蔬菜等一起作為街坊巷弄旁攤販提供的小菜選擇。當顧客上門時,可能沒有明確想吃的菜色,再加上每日店家提供的皆不盡相同,因此,請店家依照人數或預算,隨意切點小菜。店家接到點單後,擇取數樣小菜種類切下所需份量,搭配醬油膏與薑絲上桌。這種點餐形式隨意,也不講究刀工與形狀一致的小菜形式,就以臺語「烏白切」為名,寫成中文為「黑白切」。

臺灣各地的黑白切,依照風俗民情不同,除了可能有些區域限定的品項,也可能對於一樣的器官部位有著不同的稱呼,其中最特別的是富有美食之都的府城──臺南。在這裡,店家會自行灌製香腸、精心製作多種特色小菜,蒸、煮、炸、滷等烹調手法繁複多變,品質與價格反而是早期的有錢人家比較消費得起,因此,一般人所熟知的黑白切,在臺南被稱作「香腸熟肉」。

在了解黑白切的由來後,接下來就來揭秘黑白切菜單上、五花八門的名稱,逐一認識對應的器官部位。

腸與管:長形的中空部位

無論是以腸或管為名,都可以想像這些部位是長形、中空的圓柱體。被取名為腸和管,或許是依據這些器官所在的位置與功能而定。無論是人或豬,在肺部下方有一塊由肌肉構成的橫膈,以橫膈為界,區分腸與管:橫膈以上的部位,只要是長形、中空的,皆以管命名,如軟管、咽管等;橫膈以下的腹腔有許多的消化管,稱為腸,讀者所熟悉的大腸、小腸就屬此類。以下,就進一步細分在滷味、小吃中常見的名詞。

軟管∕黑管∕紅管∕豬肚頭:食道

食道主要由平滑肌構成,顏色偏紅、偏深,所以被稱作紅管、黑管,也因口感較軟,故稱為軟管。另外,在食道與胃的接口部分稱作賁門(cardia),銜接細瘦的食道與胃(豬肚)之間,這段逐漸膨大的地方,便稱作豬肚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