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南亞種族屠殺與霸權冷戰博奕

2016-08-18 06:50

? 人氣

即將分裂七十年的南亞次大陸,充滿美蘇冷戰較勁的痕跡。(來源:Raghu Rai)

即將分裂七十年的南亞次大陸,充滿美蘇冷戰較勁的痕跡。(來源:Raghu Rai)

1947年的炎夏,是大英帝國衰退史的關鍵時刻。英國雖然忝為二戰勝利國,但國力日薄西山,全球非殖民化運動興起,退出其殖民統治二百餘年的英屬印度業已無法避免。佔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與少數的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對立激化,基於宗教和民族的「兩國論」甚囂塵上,導致南亞次大陸分裂大勢無可挽回。英國在當時規劃了由印度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印度斯坦、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巴基斯坦、同時保留各藩王國,由這三者組建獨立的「印度聯邦」的獨立方案,但未能獲得共識。因此,末代總督蒙巴頓於1947年6月宣佈放棄統一印度,決定於1947年8月將英屬印度一分為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時間緊迫,英國無力解決伊斯蘭教徒佔多數的孟加拉與旁遮普分別位於印度東西兩側的嚴重問題。因此,西邊的旁遮普被分為旁遮普邦(印) 和旁遮普省(巴),東邊的孟加拉則被分為西孟加拉邦(印)和東巴基斯坦(巴)。東西巴基斯坦間橫亙著一千六百公里的印度國土,劃分界線的工作由曾任情報局長的倫敦律師雷德克里夫規劃。這條被稱為雷德克里夫線的國界,直到獨立當天才公佈。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8月15日,印度獨立。超過一千四百萬人被迫跨越雷德克里夫線到「對」的一邊。這個史家習稱為「印巴分治」或「1947年大分裂」(Great Partition)的事件,是燥熱的次大陸正式被宗教及語言割裂的轉捩點,開啟往後數十年宗教戰爭與種族清洗,影響深遠。美蘇透過印巴衝突較勁的痕跡,亦難以磨滅。

(雷德克里夫線,來源:Wikipedia)
(雷德克里夫線,來源:Wikipedia)

近年來英語世界針對此事件的專書陸續問世,惟在中文世界似乎知名度不高。《1971:A Global Hi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Bangladesh》與《The Shadow of The Great Game: The Untold Story of India’s Partition》分別從印度與英國觀點分析印巴分治與孟加拉戰爭對冷戰地緣政治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加里・巴斯的近作《布拉德電報:尼克森、季辛吉和被遺忘的種族屠殺》(The Blood Telegram: Nixon, Kissinger, and a Forgotten Genocide),透過大量解密的一手史料,重構了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博士在1971年孟加拉獨立戰爭時一段不為人知的冷血決策,為世人提供了另一個理解印巴衝突的視角。 

從霸權冷戰史來看,南亞次大陸是美蘇博奕的側翼,更是開啟中美關係的後門。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在冷戰時親蘇,導致美國於艾森豪威爾時代即開始軍援巴基斯坦,拉攏其成為遏制共產主義的前沿。巴基斯坦是小國,雖然是第三個承認中共政權的非共產國家,但在1950年代初期,中巴兩國分屬不同陣營。巴基斯坦一面倒親美但騎牆心態濃厚,不斷利用中蘇、中印矛盾向北京頻送秋波。1960年中蘇交惡,加上中美於韓戰交火,導致美蘇兩大強權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時連手支持印度,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資及輿論奧援。間接促成了中巴交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