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一山容二虎勢之所趨,從孫子兵法看中美兩強之爭

2019-07-28 06:20

? 人氣

美中衝突加劇,作者認為,雙方必須學著認識與尊重對方,激烈廝殺近乎相互毀滅。圖為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AP)

美中衝突加劇,作者認為,雙方必須學著認識與尊重對方,激烈廝殺近乎相互毀滅。圖為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AP)

引言:本文是續「人間正道是滄桑——從《孫子兵法》全勝思想看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下半部分。將前一篇文章與本文聯合起來一起閱讀,更能理解文章的內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道勝者帝

全勝為兵法的極境,讓人心嚮往之,揆諸實際,卻不易實現。即以孫武本人而論,都沒有辦法做到,助吳滅楚之戰,殺戮甚慘,令人側目。人類爭鬥之心甚熾,積習深重,還得更下功夫疏導化解,文明發展才能上臻較好境遇。全勝仍然有勝有負,人間賽局不易有雙贏兩勝的結果,喊雙贏的通常都是較弱勢的一方,強者若有機會獨贏,為何會輕易放棄?由兵法推演,再印證中華文化特有的王道理想,還可慎重提出「道勝」的觀念。

道勝之道,即《始計第一》所稱「道、天、地、將、法」之道,孫子自釋:「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接著的七計中,又問:「主孰有道?」前文《形篇第三》稱「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而為能,修道就能保「稱生勝」之法。簡單說,「道」即指政治清明,福國利民,能得到大多數的民意支持與擁戴。一旦國家有事,百姓皆不離不棄,誓死追隨效命。

孫子兵法是兵書,也是領導統御之術。
孫子兵法是兵書,也是領導統御之術。

《孟子》一書屢稱王道,國家行仁心仁政,而為天下民心所歸往,即有道勝之意。周太王居邠,狄人侵擾不息,百姓深受戰亂之苦,太王棄邠遷於岐山之下,邠人從之者眾,遂立定爾後周朝興旺的基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中外歷史永恆不變的法則。兵法以上下齊心同意為道,《謀攻第三》亦稱:「上下同欲者勝。」同意同欲,同心同德,正是王道殊勝之處。

孟子見梁襄王,王問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孟子回答「定於一」;又問「孰能一之」,孟子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再問「孰能與之」,孟子說「天下莫不與也」。天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沒有人真正喜歡戰爭,國家領袖若能和平解決國內國際的糾紛,天下人心都會歸往,這就是王道與霸道的區別。《禮記·禮運大同篇》以及孔子作《春秋》所標榜的太平盛世,都是王道理想的境界。

王道與霸道雖然境界不同,稱王可得有足以稱霸的實力,才能存亡繼絕,濟弱扶傾,才能威懾想稱霸的野心國家,而維持國際和平。這本是常識,但一般對此有迷思或誤解者還不少,仍需儘量駁正。

《易經》有同人、大有二卦,講述的正是禮運大同的王道理想,既然同樣為人,理應大家都有,人人皆有良知良能、天賦人權,必須予以尊重並善加引導發揮。「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同人之同、大有之大,合起來就是大同。《易經》經文在先,《禮記·禮運》在後,孔子的大同思想有其淵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