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哇伊!里山動物列車2.0啟動,穿山甲、食蟹檬彩繪,還有Q版石虎公仔伴你旅行

2019-06-03 15:20

? 人氣

里山動物列車2.0,神秘車廂裡的驚喜,和石虎一起搭火車。(廖羿雯攝)

里山動物列車2.0,神秘車廂裡的驚喜,和石虎一起搭火車。(廖羿雯攝)

眾所期盼的里山動物列車回來了!去年林務局首度與台鐵局合作推出里山動物列車,將8種台灣淺山動物彩繪在車體外,引起熱烈迴響,今年里山動物列車推出2.0版,增加台灣常見生態系植物作為背景,車廂內部也有許多驚喜設計,讓乘車民眾和里山動物一起去旅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初農委會林務局和交通部台鐵局攜手推出「里山動物列車1.0」,將穿山甲、石虎、草鴞等淺山動物彩繪在半截區間車體外,旅客反應相當熱烈;列車拆掉後,台鐵局接獲許多民眾反映,希望延續這輛可愛動物列車。今(3)日是「里山動物列車2.0」首航,同時開賣限量1000套的紀念套票,不少旅客不到早上7時就排隊購買,吸引眾多父母帶著小孩一起體驗搭乘。

20190603_里山動物列車2.0,外觀有動物彩繪。(廖羿雯攝)
里山動物列車2.0,外觀有動物彩繪。(廖羿雯攝)
20190603_台鐵局在南港站限量發售1000份的里山動物列車2.0紀念套票。(廖羿雯攝)
台鐵局在南港站限量發售1000份的里山動物列車2.0紀念套票。(廖羿雯攝)

「里山動物列車2.0」版新增次生林、溪流河川、水田濕地、田野聚落等4種里山生態系作為背景,完整彩繪一整輛區間車共8節車廂,車內外都能看見食蟹檬、穿山甲等動物的Q版彩繪,其中特別設計一節「神秘車廂」,座位區放有石虎和草鴞的公仔,把手上方還有小鳥模型,讓旅客在不經意抬頭間發現驚喜,另外還有身高動物大集合等互動設計。

20190603_里山動物列車2.0,神秘車廂的把手上,有小鳥模型裝飾。(廖羿雯攝)
神秘車廂的把手上,有小鳥模型裝飾。(廖羿雯攝)

林務局長林華慶說明,台灣有55%的野生保育類動植物都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里山)環境,卻因人類開發影響導致棲地破碎,動物能夠活動的範圍相當受限;里山列車就是象徵期許動物也能像人類一樣在各棲地穿梭的概念。

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過去為了開拓道路,嚴重切割台灣生態環境,然而交通不只為了便利,也須兼顧安全、品質、綠色;農委會正在推動台灣的生態綠網計畫,交通部各單位都會全力配合。

20190603_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前左)與交通部長林佳龍(前右)試乘里山動物列車2.0。(廖羿雯攝)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前左)與交通部長林佳龍(前右)試乘里山動物列車2.0。(廖羿雯攝)

台鐵局長張政源指出,過去旅客喜歡搭乘火車、從車上欣賞窗外移動的風景,近年流行的彩繪列車,則讓火車也成為地表上移動的風景,先前台鐵局推出的燈會、Hello kitty等列車都大獲好評;里山動物列車上有動物也有植物,更可說是一個移動的動物園。他預告,台鐵局也和各機關合作,緊接著將推出原民彩繪、浪漫台三線等多種主題列車,請外界拭目以待。

「里山動物列車2.0」首航車途中,林務局人員扮演解說員,帶著里山動物圖案的資料夾、小點心、貼紙,逐一到車廂與旅客進行遊戲,贈送小禮物,大人小孩都眼睛一亮,興奮挑選自己喜歡的動物;爸爸媽媽沿途帶領小朋友在各車廂認識不同生物,在列車行駛期間一點也不無聊。

20190603_今年的里山動物列車車頭,由環頸雉和石虎擔任引航者。(台鐵局提供)
今年的里山動物列車車頭,由環頸雉和石虎擔任引航者。(台鐵局提供)

「里山動物列車2.0今天首航,旅客不分男女老少競相前往搭乘,一名熱愛野生動物、曾搭乘去年里山列車的旅客十分讚許今年的改變,提到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車廂內部也有裝潢,和去年只彩繪車體外部相比,應更能推廣生態教育。

不過一名來自桃園中壢、特別北上到台北南港購買紀念套票的旅客指出,紀念票只限今日使用,無法自己指定時間,相當可惜。另一名台北的旅客則提到,紀念套票限定1000份,卻有許多人重複排隊、一再購買,對其他旅客很不公平,認為台鐵局沒能在這部份做好管制。

20190603_里山動物列車2.0,車廂內部也有彩繪。(廖羿雯攝)
里山動物列車2.0,車廂內部也有彩繪。(廖羿雯攝)

林佳龍說,生態教育應該從小體驗起,若能結合鐵路觀光,讓人與人在公共空間中,沿路和整個環境互動,這就是最好的體驗,也是觀光最吸引人之處。

20190603_「里山動物列車2.0」首航記者會。左至右為台鐵局長張政源、交通部長林佳龍、立委余宛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廖羿雯攝)
「里山動物列車2.0」首航記者會。左至右為台鐵局長張政源、交通部長林佳龍、立委余宛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廖羿雯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羿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