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安法》實施5週年之際,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持續遭單獨監禁,案件預定於2025年8月14日進行陳詞結案。儘管國際社會的聲援未曾中斷,來自英美政府層級的回應卻逐漸減弱。黎智英是否將成為時代的「自由象徵」,仍是一場未完的試煉。《風傳媒》獨家專訪《黎智英傳》作者、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主席祁福德(Mark Clifford),從個人記憶出發,回望黎智英選擇留下的代價與意義。
祁福德曾任《南華早報》總編輯、《英文虎報》社長與壹傳媒董事,在香港居住、工作超過三十年,擁有香港歷史博士學位,現任香港自由委員會基金會(Committee for Freedom in Hong Kong Foundation)主席。他與黎智英相識近三十年,為其事業夥伴與好友,在黎入獄後取得大量獄中書信與關鍵訪談紀錄,撰寫完成《黎智英傳:從億萬富翁,到中國最懼怕的批評者》(The Troublemaker: How Jimmy Lai Became a Billionaire, Hong Kong's Greatest Dissident, and China's Most Feared Critic),英文版於2024年11月出版,中文版則在2025年7月在台上市。
寫了傳記,才更認識黎智英願為自由犧牲
風傳媒提問,「為何選擇撰寫《黎智英傳》?最希望國際讀者從中獲得什麼?」
祁福德回覆說:「這本書的動機其實很個人。我認識黎智英近30年,也曾在壹傳媒董事會任職。我以為自己很了解他,沒想到在寫書的過程中,才真正認識他作為企業家、出版人,更重要的是,更認知到他是一個願意為自由犧牲一切的人。
我希望這本書能把國際社會的聚光燈再次聚焦在他和香港人身上。我們見證的不只是個人的牢獄之災,更是一整座城市自由的瓦解。我不是想講悲劇,而是想讓讀者理解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英國回應力道薄弱,價值與現實的落差浮現
黎智英自1992年即為英國公民,卻在長期羈押期間未曾獲得基本的領事探視。祁福德毫不避諱批評英國政府的消極作為:「整體而言,英國政府並未發揮應有的影響力。」
祁福德指出,北京當局拒絕承認黎智英的英國國籍,英方卻缺乏強硬回應,「反映出一種長期的幻想——以為與中國發展經濟能夠拯救英國,結果就是在人權議題上選擇退讓。」
儘管英國國會多位議員曾在社群媒體公開質疑政府「對本國公民不作為」,前港督彭定康亦曾批評這是對英國價值觀的背叛,但整體而言,聲援多來自民間與議會層級,政府部門的作為仍然疲弱。
「今年的『中國審查報告』(China Audit)只有短短三段,毫無實質內容,更讓人錯愕的是,英國政府竟準備批准北京在倫敦設置超大型使館,這與中國撕毀《中英聯合聲明》形成強烈對比。」
在祁福德看來,黎智英是英國價值的具象化身,而當英國政府選擇在經貿利益與制度信念之間退卻,所流失的不只是香港,也是自身。

(相關報導:
專訪》明白文化總編輯:出版《黎智英傳》對抗歷史消音,為香港的價值與民主意志留下縮影
|
更多文章
)
美國聲援存在落差,總統立場仍成關鍵變數
相較英國的低調,美國國會與前國務卿布林肯等人曾多次公開聲援黎智英,並提案制裁香港官員、支持將黎案列入中美談判議題,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更於2025年提名黎智英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但白宮層級的回應仍相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