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外媒報導指出,中國正日益往「只出口不進口」方向前進,無論是從全球經貿觀點、或是地緣政治角度看,這都非正道而難以永續。
上周財經外媒華爾街日報以「全球對華貿易正成為一條單行道」作分析,接著紐時也發出「一場新的中國衝擊正席捲全球」的文章,雖然從標題看2篇文章似乎毫無關聯,但其實談的是同樣一件事:中國對外貿易的出口越來越多、但對國外產品的需求卻不斷萎縮,只是2文側重點不同,一個在現象面、一個在影響面。
從數據上看,從2023年開始至今,中國對外出口成長率幾乎是「月月高升」,上半年成長率還在個位數,8月之後就飆上10%以上,之後雖然有起伏但總體趨勢是往上走得更高,進口成長率則多在5%以下低檔徘徊,去年底之後則更掉入衰退中。
反映在整體貿易順差數據上,這個趨勢更明顯:2020年中國貿易順差約5200億美元、2021年為6700億美元創新高,2022年再增為8776億美元,2023年稍微回檔為8232億美元,到2024年又增為9921億美元;今年到目前為止,順差己接近500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4成。
整體來看,近3年中國出口占全球比重往上走而進口占比則減少。根據荷蘭研究機構的數據,剔除匯率因素後的貿易數字,自2022年底到今年3月底,中國進口量呈停滯,但出口量則大增33%。
雖然今年的數據會受川普關稅戰因素的扭曲而難作準,但從過去幾年的數據看,還是能得出同樣的結論:中國出口持續又快速增加,進口則停滯甚至減少,這讓人想起200多年前美國派使用要求貿易時,乾隆皇帝給英國國王的昭書上寫的那句:「天朝無所不有,並無需要爾國置辦物件。」
今年則因為2個因素可能加劇「出口增、進口減」的情況。
川普發動的關稅戰中,中國是唯一跟美國對打、對抗的國家,雖然兩國現在「暫時休兵」進行談判,但可以預期美國對中的關稅最終一定會維持高檔,不可能降到給其它國家10%的基礎關稅,更何況川普反覆善變,中美隨時可能再回到高額關稅戰。
原本中國出口商在過去幾年就已經有意識的移轉出口市場其它國家:例如去年中國對拉美、東協的出口成長都超過兩位數、分居一、二名,川普回歸後的關稅戰又讓出口商更積極的在尋找新市場以分散風險。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因房市不振、消費遲緩、出口承壓等諸多因素放緩、需求受壓抑,因此進口原本就難增長。如果拉長時間來看,甚至可以說從2018年美國對中發動貿易戰、科技戰造成全球化、供應鏈受損以來,中國都在努力實現「產業自主」、避免被歐美「卡脖子」,這代表的其實就是進口的減少。
不過這種作法在經濟與貿易上是難以永續、容易出問題的,如果中國只賣更多東西給這些國家,卻未相應向這些國家買更多東西,兩國間貿易不平衡加劇、中國的順差擴增,這些國家最後也會發起貿易調查、祭出保護手段。
而且從國際經貿與地緣政治的力量來看,進口市場是一個可以拉近與拉攏他國、有必要時也可「武器化」的項目。川普的關稅戰為何能打得虎虎生威,各國幾乎都要屈服認慫?因為美國擁有3.4兆美元的全球最大進口市場,中國雖然號稱第2大進口國,但去年2.6兆美元的進口金額與美國差距還是大了一點。
在6月的中非論壇部長會議上,中國宣布給予與中國有邦交的53個非洲國家100%零關稅,唯一被排除的是與台灣有邦交的史瓦帝尼,很明顯中國就是要以零關稅開放市場拉住非洲國家;亞洲鄰國方面,中國則有RCEP的區域經貿組織加持拉住亞洲國家,中國是組織內大部份國家最大的出口市場。
這些都顯示一國擁有的進口市場大小,不僅僅是經濟與貿易上的一個數字,其效益與影響也不會僅限於兩國經貿關係,它更是國際外交、地緣政治上的重要影響因子。如果中國對外貿易益發的「出口增、進口減」,除了經貿上的不可持續性外,也會對地緣政治角力產生影響。 (相關報導: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出口商又玩「洗產地」老招,但鄰國這次不願淪為中轉站 | 更多文章 )
上周的G7峰會上,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就已到處推銷她的「中國衝擊論」,她說:「我們正在經歷新的『中國衝擊』。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北京將政府補貼支援下的過剩產能傾銷到全球市場…….」,她要以此向川普推銷聯合抗中方案。中國的貿易如果持續往「單行道化」走更遠、更深,最終全球經貿與中國都會因此受損,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