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性伴侶登記制「兩面不討好」:平權派嫌「權利給太少」、保守派轟「打開潘朵拉盒子」

2025-07-04 20:30
香港一景。(美聯社)

香港特區政府於本週(7月2日)宣布,將立法設立「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以回應香港終審法院對2023年9月的一項同性婚姻權益案的裁決。該裁決要求政府於兩年內制定「替代框架」,確保同性伴侶關係獲得法律認可。

但登記機制下設定的海外註冊條件及對權益範圍諸多限制掀起輿論波瀾。有網友表達支持說,若此案最終獲立法通過,已「實屬難得」;然而當地平權團體及對提案表達疑慮,認為其在諸多權益問題上仍未有突破,無益於消除歧視。而登記機制也遭支持傳統家庭價值人士抨擊。

登記機制提案允許已在海外註冊婚姻的同性伴侶在香港登記,享有醫療決策、探視及身後事宜等權利。

32歲的香港臨床心理學家Dino與同性伴侶交往11年,6年前於關島註冊婚姻。他對BBC中文說:「此提案遠未達標,與異性婚姻的權利差距甚遠,例如遺囑繼承、子女撫養等未被納入,修訂後的方案對同性伴侶仍有歧視性。」

他說,目前還沒有與同伴侶商討是否會在港註冊,不過他個人是傾向會去登記。「我不想政府有種『沒人登記』假象,即香港沒有同性伴侶或者他們沒有需要。」他說,新的制度需要有人登記、再不斷在社會中反覆使用,才會有更多人知道它的存在。

他表示,當初選擇海外註冊是為了建立家庭、享受稅務優惠及滿足家人對穩定婚姻的期望,但同性伴侶本該同樣無需依賴海外婚姻註冊。

「香港婚姻平權協會」共同發起人邱銘諾說,提案的最大問題在於要求伴侶必須在海外註冊,將同性伴侶分為海外已婚與未婚兩類,前者可登記,後者則無資格。這本質上是不公平,未來可能引發進一步的司法覆核,耗時費力。

邱先生亦質疑提案缺乏對權利與義務的詳細說明,僅聚焦醫療決策及身後事宜,令人費解,且未明確何時落實相關法庭裁決。他向記者強調:「這只是婚姻平權的一小步。」

長期反對同性婚姻的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對登記制度表達強烈反對,認為是「香港黑暗的一天」。她說,承認同性伴侶關係等同間接承認同性婚姻,將削弱傳統家庭價值,猶如打開「潘朵拉盒子」。她建議政府申請暫緩執行裁決,以爭取更多討論時間。

儘管如此,亦有網友留言表示,在香港這樣的政治社會環境下,政府針對性小眾權益提出方案回應法院要求已屬難得,「有總比沒有好」。

「替代框架」說了什麼?

香港終審法院於2023年9月裁定,「彩虹行動」成員、前民陣召集人岑子傑就法律不承認同性伴侶關係的上訴「部分勝訴」,要求政府於兩年內制定替代法律框架,限期即將於今年10月屆滿。

根據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提出的新框架,登記後的同性伴侶僅享有處理對方醫療和身後等相關權利,過去平權團體早已透過司法覆核爭取的其他權利則未涵括。

岑子杰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批評說,提案框架內容以「超乎想像」的低標準闡述同性伴侶的核心權利,「要求先在海外註冊,未必符合法庭判決須滿足同性伴侶『基本社會需求』的要求」。 (相關報導: 原來李克強跟薄熙來同一天長尾巴!官媒高調李70歲冥誕,薄瓜瓜發文祝賀父親「生日快樂」 更多文章

因「47人案」入獄多年、剛出獄不久的岑子杰說,當時法庭裁決表明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如今政府提案要求同性伴侶必須先在海外註冊再回港登記,存在自相矛盾之嫌,且部分地區的離婚手續頗為繁瑣。他期望政府能先聽取民間團體意見,或由立法會舉行公聽會,設立檢討機制。「很難樂觀,但仍要抱持天真的希望,」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