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市在歷經數年狂熱後,正逐步步入修正階段。根據591房屋交易網報導,最新市場數據揭示,不僅成屋市場交易低迷,作為房市重要風向球的預售屋買氣,亦呈現出令人憂心的急凍狀態。今年1至5月,全台有高達77個地區的預售屋成交量少於50件,相較去年同期僅35個地區,顯示量縮現象已全面擴散。其中,台南市北區、新竹縣竹東鎮及高雄市仁武區的減幅尤為顯著,均銳減超過94%,反映出民眾對「不買可能更貴」的預期心理已明顯降溫,不再急於出手購屋。
多屋族與置產族縮手:台南、新竹、高雄成重災區
591房屋交易網報導,市場分析指出,去年央行一系列的打炒房措施及銀行限縮房貸政策,對多屋族群與投資客的資金流動造成顯著影響,導致不少投資買盤紛紛退場。
細看各都會區表現,台南市北區的預售成交量驟減幅度最大,從去年同期的230件銳減至今年僅2件。該區過去受惠於南科台積電設廠議題,加上交通便利與生活機能成熟,曾吸引大量南科人才、首購及置產族群湧入。然而,隨著房市步入冷靜期,投資客的退場使得該區交易量呈現雪崩式下滑。
新竹縣竹東鎮緊追在後,成交量自696件降至24件。過往竹東因竹科效應外溢,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進駐,房市行情一路攀升。然而,去年919政府打炒房政策、國內信用緊縮,加上近期中美貿易戰的關稅政策影響,投資買盤信心轉弱,市場回歸自住與剛需族群,交易量也因此受到明顯衝擊。
高雄市仁武區則位居減幅榜第三,從548件降至31件。仁武區近年同樣受惠於科技議題,鄰近蛋黃區且房價相對親民,搭上台積電設廠熱潮與就業機會,吸引不少年輕族群、自住客與置產族關注,推案量龐大。儘管仁武區預售交易量大幅萎縮,但在房市整體降溫的大環境下,其價格並未再創新高,顯示接手力道仍在,但投資買盤已明顯退場。
預售屋「賣不掉也降不下來」?土地成本與建商策略成關鍵
儘管預售屋市場買氣急凍、交易量大幅下滑,但令人費解的是,多數預售案的價格卻未見明顯鬆動。對此,鉅亨網日前曾報導,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的分析指出,儘管年初受春節因素影響交易量,但市場已不再有「不買會更貴」的恐慌氛圍,買方開始精挑細選。
《經濟日報》則指出建商不願降價的背後原因:
1.高昂的土地成本壓力: 許多建商是在過去地價高點時大量購地,資金壓力龐大。若此時讓利降價,恐導致虧損,進而衝擊公司財務。
2.維護市場價格與信譽: 過去預售案多採「不二價」銷售策略。一旦降價,不僅可能引發已購戶的反彈,要求補償價差,也將影響建商在市場上的信譽與後續推案的銷售。
3.分批釋出與資金實力: 開發商多數採「分批釋出」的銷售策略,目的在於穩定價格並控制市場供給。同時,許多大型建商也具備足夠的資金實力撐過銷售期,即便短期成交放緩,也寧可拉長銷售週期,等待市場回溫,而不會輕易降價出清庫存。
年輕族群感嘆房價飆漲:首購族轉向中古屋市場尋找生機
在預售屋價格居高不下,交易量卻急凍的市場現況下,購屋者的心情可謂五味雜陳。日前,Dcard上一名網友的貼文引發熱烈討論。他分享兩年前曾考慮購買高雄某預售案,當時總價約698萬元,如今同一戶型實價登錄已飆至898萬元,短短兩年漲幅超過200萬元。他無奈感嘆,若早出生兩年,也許早已買得起房。
此貼文反映出年輕族群面對房價飆漲的無力感。部分網友建議,目前預售屋案多為不二價銷售,價格相對僵硬,而中古屋市場已開始出現議價空間,不失為另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
591房屋交易網總結,面臨政策收緊等因素,今年預售銷況已不如去年央行管控前那般火熱,多為個案表現,且銷售時間普遍拉長,導致預售交易量下滑區域增加,顯示當前市場需求已低於預期。因此,民眾在買房時應多加比較評估,避免盲目追價,才能在現階段的房市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責任編輯/李伊晴 (相關報導: 預售屋變地雷?2000戶急拋售、台中爆倉成重災區,「1縣市」卻逆勢抗跌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