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莉觀點:不榮譽的「榮譽」: 印度種姓階級制度與父權文化的產物

印度於今年五月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的第四大經濟體,但種姓制度和父權意識形態所影響,女性平權之路仍還有還長一段路要走。(資料照,AP)

根據統計,印度在今年五月時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的第四大經濟體,再一次彰顯印度國際地位的崛起。然而,外界也注意到一些可能制約印度發展的內外因素。舉例而言,印度在四月份時又傳出所謂的「榮譽處決」(Honor Killing)事件。事件發生在印度西岸的古吉特拉邦(Gujarat),一名22歲穆斯林女子與一名印度教男子相戀,但女方的父母極力反對她的跨宗教戀情,最後父親便將女兒殺害。另一起事件則發生在印度南方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一名就讀國立大學的女碩士生因與低種姓的男子交往,而被其兄殺害,雙親協助埋屍。 正如一位印度法官所說: 印度的榮譽處決是最不榮譽的事。

印度的榮譽處決已存在數個世紀之久,主要是受種姓制度和父權意識形態所影響。傳統上,印度的種姓制度將印度社會劃分為不同的階層,因此極度重視階層「內婚制」。再加上,印度社會較為傳統保守,所以一旦出現違反規範的行為時,如婚前性行為、跨種姓的婚姻、跨宗教的婚姻,要求離婚或分居、同性戀或與異性有過於親密的言行等,都有可能被解讀為有辱家族和社群榮譽,因而遭到家族的私刑處罰。很不可思議的是,這項陋習往往是由家人親手殺害被認爲帶給家族或社群恥辱的親人。

另一個助長榮譽處決的原因來自印度傳統社會的父權桎梏。2012年時,印度發生令人震驚的公車性侵案。當時為嫌犯辯護的律師在BBC紀錄片《印度的女兒》中受訪時說到,若是他的女兒因婚前性行為而為她自己或家人帶來恥辱,他會將她帶到全家族面前澆上汽油並放一把火燒死她。另一位辯護律師也曾提到: 「我們有最好的文化。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女性的位置。」 他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階層,但卻仍暴露極端的性別歧視,映照出部分印度人士仍抱持根深蒂固的父權文化與對女性的貶抑。所以,榮譽處決的根源來自於這些扭曲的觀念,即為一種「觀念殺人」。在印度邁向國際強權的過程中,卻仍有人認為可以「家族榮譽」為由,將殘暴私刑合理化,反映了印度社會在相關議題上仍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2018年時,印度最高法院裁定「榮譽處決」是非法的,並制定準則要求各邦政府通報榮譽處決案件,以及警方需特別關注跨種姓或宗教婚姻,試圖透過法律約束終結此類野蠻行徑。然而,單憑法律並不足以遏止這種陋習,仍須要從基礎教育做起,並賦予女性價值與權力,更應在觀念與文化上徹底翻轉對性別和種姓的歧視,印度才能真正實現一個兼顧現代化與人權保障的強國願景。當更多印度人能夠勇敢挑戰傳統陋習,並以包容與尊重取代恥辱與壓迫,印度的崛起才會具有真正的道德正當性與永續基礎。經濟數據固然重要,但一個文明社會的高度,終將取決於它如何對待弱勢的群體。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相關報導: 李思嫻觀點:印度中產階級的經濟危機 更多文章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