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查明真相、善後華映,切勿搞出弊端!

2019-03-15 07:30

? 人氣

華映大裁員讓未來重整更難竟其功,圖為華映楊梅廠。(資料照,取自Google Map)

華映大裁員讓未來重整更難竟其功,圖為華映楊梅廠。(資料照,取自Google Map)

去年底大同集團的面板廠華映申請重整,在重整前景尚未明曉時,這兩天華映宣布大裁員,同時也傳出銀行團對台銀領軍評估重整的「不同意見書」;坦白說,走到這一步,華映成功重整的希望更渺茫,銀行團甚至政府有很大的機率只能用心在「善後」─更該注意的是:秉持專業善後,別搞出無謂的弊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華映屬於台灣最「古老」的家族企業大同集團所有,成立後連續虧損14年,轉虧為盈後一度成為集團金雞母,曾有一年每股賺7元的佳績,一度與友達、奇美等並稱「面板五虎」;不過,短暫的獲利無法掩蓋華映體質弱、技術落後、家族紛爭不斷的問題,在大多數時候華映被視為「病貓」而非老虎。去年突然宣布破產重整,外界雖認為是集團在市場派進逼下「放火燒城池」的笨策略,不過華映原本積弱已久也是事實。

企業資不抵債宣布破產,最直接了當的就是進行清算,依照債務的順位把能還的債還掉(不足就是減記打折還債),還債後還有剩餘才還給股東(大部份情況下股東都拿不回本);不過,大部份企業都會爭取「破產重整」,這是保全公司、讓公司起死回生之道。

但重點是大部份公司走到這步,其實生機已低;要起死回生大半是要再投入資金與資源,除非有特殊考量,債權銀行多半寧可回收部份原本的「沉沒成本」,而不可能再投入資金嘗試看是否能回收原本的沉沒成本。也因此撇開性質不同、由政府硬性主導的「企業紓困」案外,國內重整成功的案例,除了東隆五金等少數案例外,成功者幾稀。

華映重整的危機與風險就在此;原本在產業界的市占率低、品牌效益幾無、未來在中國快速增加更多面板產能下,面對的競爭情況更激烈也更不利;加上市場認為大同集團的許多決策與財務透明度低、經營能力差,銀行團接受重整的機率原本就不會太高;這次華映一舉大裁員2500人─以其去年底員工人數約達4500人,不含外勞員工人數約3600人左右計,這次大規模裁員佔本國勞工比例近7成之多。

正面看是大幅減少人事支出,但華映是製造業且屬科技產業公司,一口氣裁掉7成人員,代表的可能是公司再也站不起來了;當年東隆五金重整時,可是全力保全原有的技術勞工才有再起之日,華映大裁員其實也是裁掉未來生機,銀行團對重整案更難支持;說白了,未來該作的事大概就是「好好善後」了。

不過,在銀行團討論華映重整案中,先前法院發函詢問銀行支持與否時,7成左右的銀行投反對票,原因就在華映與大同之間財務的透明度低、申請重整的合理性有問題等,更有與在中國子公司之間的財務關係。此時卻傳出公營的銀行龍頭台灣銀行,倒是一馬當先、義無反顧地支持華映,不但支持重整,甚至承諾願意增加給華映的貸款。

更詭異的是如以華映整體負債而言,屬於「自家人債權」有290億元占2/3,結果自家債權人「反逼華映走上絕路」;不必內部銀行團,單是外界看到就該覺得這種情況「過於奇特」、詭異無比。此情此景,龍頭銀行台銀不深究了解內情,反倒無怨無悔的支持重整,不擔心被坑、賠進去更多嗎?還是有政策任務或其它政治考量非支持不可?

企業重整原本就不易、在產業與財務上積弱已久者要重整成功更難,華映這2項條件都占盡,加上這次大裁員,外界更難看到生機。華映裁員2500人,代表的是2500個家庭、超過萬人的生計受影響,政府當不希望看到此事發生,更希望能成功重整。不過,能否重整還是回到專業與現實面看,銀行團的評估與決定當受尊重,政府不宜令公股銀行非支持重整不可,台銀不必急切過頭。

當然,更重要的是政府有關單位,對大同集團間密切的關係人、子公司之間的各種交易與財務運作,是該好好調查了解,釐清其中是否涉及不法弊端等情事,才能對數十萬股東作交代。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