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生態難敵天擇 強韌適應力是延續生機的競爭優勢

2021-12-10 19:02

? 人氣

台灣沿岸的藻礁因公投議題備受矚目,海洋生物學家方力行教授表示適者生存才能拓展獨特的生態系統。(圖/台灣中油粉絲專頁)

台灣沿岸的藻礁因公投議題備受矚目,海洋生物學家方力行教授表示適者生存才能拓展獨特的生態系統。(圖/台灣中油粉絲專頁)

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等問題,讓人們的環保意識日漸提升,數千年來默默守護台灣部分沿岸的藻礁生態,也因此在近五年備受各界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提到珊瑚礁,或多或少略聞其組成原因,是來自能分泌碳酸鈣、形成鈣質骨骼的群居珊瑚蟲。而同為生物礁的藻礁,顧名思義便是由能夠造礁的鈣化珊瑚藻堆疊出多孔隙環境,能為順著水流而來的生物幼苗提供棲息地,進而擴展為物種豐富的獨特生態,也被譽為「海洋生物的育嬰房」。雖然珊瑚藻不如硬珊瑚能快速且大量累積鈣質骨骼,藻礁約十年以上才能成長一公分,不過能在自然法則下立足一席之地,必然有其不容小覷的特質。

珊瑚礁需在水溫較高、陽光充足,且水質清澈的穩定環境才可健康生長,反觀成長緩慢、競爭力相對劣勢的藻礁,則擁有彈性的適應力,才能在光線不佳的深水區、浪潮沖襲的潮間帶以及泥沙岸、河口等環境下生存,因此在利於珊瑚礁的區域反而不易看到以造礁珊瑚藻為主的藻礁群。

近期常聽聞的「桃園大潭藻礁」即位於沿岸的潮間帶,意指海陸的交接之處。漲潮與退潮的強勁水流能帶來各種生物幼苗以及食物,是大潭藻礁生態主要的發展環境,再向外延伸至低潮線下的亞潮帶以及泥沙生態系,則基於周圍變動因子的差異,並不適合藻礁生態的運行。

專研海洋生物學的方力行教授,將藻礁比喻為一座空屋,各式各樣的生物幼苗順著洋流來到此處逢機著生,成就出物種的多樣性。然而海岸附近的泥沙會因為颱風、潮汐等因素,隨著強烈海流移動引起漂沙現象,帶走寄居藻礁上的生命,空出的位置便再等待下一批幼苗入住,倘若這些變動因子趨漸穩定,有限空間與食物將依循適者生存的定律,僅留下較具優勢的物種。

優勝劣汰乍聽無情,卻也促使藻礁能在變化無常的條件下,拓展獨具特色的生態系統,是以知曉並尊重自然界的差異性,才能助於我們規劃合適的環保措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