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到底在紀念什麼?高規格仿皇陵設計、面朝西方「反攻大陸」…這些設計暗藏玄機

2019-01-23 17:46

? 人氣

民進黨政府致力推動的「去蔣化」等轉型正義政策,引發部分民眾不解與不滿,昨天推動中正紀念堂改革案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活動時,被反對去蔣化的資深藝人鄭惠中打了一巴掌。此舉又將這系列議題推上風口浪尖,支持與反對雙方各執一詞,也有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轉型正義第一個開刀找中正紀念堂?它代表著什麼?又為何必須要做出改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正紀念堂怎麼來的?

1975年蔣中正因心臟病去世後,政府下令全國上下進入「國喪」期,彩色電視都變成黑白、各娛樂場所停止娛樂一個月。不僅如此各級學生均需背誦「蔣公遺囑」,各地都充斥著紀念活動,更有老師組織學生們同去瞻仰遺容,宛如宮廷劇中「皇帝駕崩」的場景。行政院也對此成立治喪委員會並決定要興建中正紀念堂(皇陵)。

建築設計則採用公開徵圖,要求:能夠清楚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新穎又不失莊嚴的設計風格,同時也要加入現代工程技術,講求經濟與實用。當時有許多國內外建築設計師投稿,然而依程序選出的第一名最終卻並未採用,蔣宋美齡回國後不滿意第一名的作品,重新挑選過後才拍板定案,而最後的設計圖卻暗藏玄機。

高規格的仿皇陵設計

中正紀念堂的設計到底有什麼秘密?它的牌樓參考了中國明代十三陵的帝王格局,五間六柱十三間象徵五行六氣得運轉、凸顯帝王之尊貴;主體則參考了南京的中山陵與北京的天壇,堂前的白色坡道是仿古代宮殿的御道,四邊的斜面更是取自埃及金字塔,象徵著靈魂的永恆存在。

建築設計者楊卓成曾表示,原本是以泰姬瑪哈陵為藍本,在紀念堂前建一個長水池,只是後來改掉了,讓堂前現在的「民主大道」變得更長;也不諱言地表示有參考美國的林肯紀念館、中山陵及天壇等等。

古代皇陵講究中軸線設計、左右對稱,更有著「神路」(通往饗殿的路)的設計,綜觀中正紀念堂全區,全都符合,中正紀念堂本體的紋路也是傳統廟宇、墳墓一定會用的「雲紋」。且整體方向朝西,不但與總統府相對,更有著向西邊、反攻大陸的含意,還有建築正面的階梯有89階,則代表蔣中正享壽89歲等等,這些設計無不反映了對蔣中正個人的威權崇拜

在「瞻仰大道」上弔唁的民眾(圖/截自文化部網站)
在「瞻仰大道」上弔唁的民眾(圖/截自文化部網站

獨裁威權是值得保留的中華文化嗎?

在戒嚴時期,中正紀念堂前面的廣場還叫做「瞻仰大道」,除了來此地莊嚴的弔念以外,還不能像現在一樣可以在草地上野餐、餵鴿子,更不用說社會運動與各項展覽了。而從野百合學運開始,具爭議性的中正紀念堂也被賦予新的象徵,成為各式大型集會和展演場地,牌樓上的「大中至正」也改成了「自由廣場」。

雖然中正紀念堂的威權符號隨著民主開方、政黨輪替後漸漸淡化,讓這個空間有了新的使用方式,但威權的痕跡尚未完全從中消除,包括一直在討論中的憲兵儀隊及蔣公銅像的撤除,對於228及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家屬來說,這些威權的痕跡都是二次傷害。

筆者認為,或許我們可以回頭想想,中正紀念堂到底是要「紀念」什麼,從建築設計和歷史脈絡來看,好像都指向對蔣中正的威權崇拜,裡面更有一尊巨大的蔣中正銅像。現在有人想要推動去除這些獨裁威權的象徵,就叫做「文化刨根洗腦、去中國化、數點忘祖」?就是不知感恩地去除「中華文化」嗎?

責任編輯/潘渝霈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佳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