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韓國批貨能賺錢嗎?從月收60萬到倒閉,30年老店的血淚告白:虧錢比賺錢快

2025-06-17 15:30
位於首爾的東大門,是韓國批貨基地。(圖/取自韓巢網站)。

韓風流行讓許多小資族夢想靠韓貨創業致富,但真實情況真的這麼簡單嗎?本文整理兩位創業者的親身經驗,揭露東大門批貨背後的現實挑戰,並提醒創業者應注意的隱藏成本與市場變化。

實戰經驗1:30年服飾老店轉型賣韓貨,卻敵不過價格戰

位於台北市通化夜市的「藝屋服飾店」,曾是當地街坊熟知的中高價位服飾老店,經營歷史超過30年。店主李先生出身裁縫世家,早年親自前往韓國、中國挑選布料、打版設計,主打「自訂款」男女休閒服飾,憑藉品質與風格累積穩定客源。高峰時期,月營收曾長期維持在60萬元以上

然而,隨著韓國流行文化席捲亞洲,消費者對服飾風格的偏好悄然轉變。李先生察覺市場動向,於2012年果斷調整營運方向,導入韓國東大門批貨,希望藉由「韓系時尚」吸引年輕族群、拓展新客層。

「剛開始真的很順利,尤其是韓劇爆紅款式,進貨一週就完售,讓我對轉型充滿信心。」為掌握第一手貨源與風格脈動,李先生每兩至三個月親赴首爾進貨。初期成果亮眼,然而自2018年起,市場氛圍逐漸改變。韓貨市場的高熱度吸引大量新創賣家與社群直播主投入戰場,電商平台也加速壓縮價格空間,導致商品高度重疊、同質性嚴重。許多業者祭出低價、快速出貨與限時優惠策略,改變消費者習慣與期待,對堅持「質感選品、實體試穿」的傳統店鋪形成沉重壓力。

在浪頭下黯然退場,一代經營者的沉痛告白

我還是堅持走精品路線,一件上衣售價近千元,但客人一比價就說蝦皮上只要三、四百,還問我能不能『現場再便宜一點』,以店家的角度來說,明明就是中國工廠拿韓貨的樣子去打版,使用的材質、色水、甚至設計細節都不一樣,但客人哪知道那麼多,只覺得『看起來都差不多』為什麼你賣得比別人貴。」

另一方面,過往熟客逐步流失,有的轉向線上購物、有的則對日漸年輕化的韓貨品項提不起興趣。加上社群行銷、電商經營等數位轉型技能門檻提高,年逾六十的李先生坦言,難以應對日新月異的網路銷售生態。

更雪上加霜的是人力資源問題——店員難找,且流動率居高不下,「常常一個店員待不到兩三個月就走了,光要訓練新店員就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面對人力短缺、營運成本高漲、銷售疲弱與轉型遲滯等多重壓力,「藝屋服飾店」終於在2025年初畫下句點。「這間店是我年輕時一針一線拼起來的,是我的起家厝。說不捨,那當然。但現在這個行業,真的太難做了。

李先生直言,真正壓垮他的不是轉型,而是過度樂觀評估市場機會、輕忽競爭門檻與趨勢變化速度。他認為,如果當初能更審慎分析自身定位、穩守原本熟悉的中高齡消費客群,或許仍有一線生機。

實戰經驗2:蝦皮創業夢碎,小資女賠光15萬黯然退場

EVA原先在百貨公司當櫃姐,因想要自己創業當老闆,2023年毅然辭職,帶著30萬元存款踏上創業之路。她親赴韓國東大門批貨,信心滿滿地返台,在蝦皮平台開設網店,同時經營Instagram,希望靠韓貨高質感、高流行度搶佔市場。 (相關報導: 她去韓國批貨創業,卻慘賠30萬!開店8大真相曝光:別再幻想「一邊玩一邊賺」 更多文章

一開始,EVA選擇「精省模式」經營:蝦皮上不買關鍵字廣告、不投加購曝光,只靠平台自然流量曝光;Instagram也只是自己簡單拍照、貼文,希望用自然觸及吸引粉絲。然而,現實很快給了她當頭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