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中貿易戰加劇,中國試圖透過深化與東南亞及歐洲的合作來突破出口困境。習近平近期密集出訪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盼借助區域盟友緩解美國145%高關稅的重壓。然而,在中國尋求新機會的同時,全球多國卻對中國商品的流入感到高度警戒。
習近平此行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東南亞行程涵蓋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並簽署多達40項協議,當中最受矚目的是中國對越南提供貸款,用於建設連接兩國的鐵路。然而,越南等國正面臨外交上的艱難平衡:既需中國市場與投資,也正與川普政府協商關稅豁免,必須避免看起來過於親中。
東南亞為何對中國商品高度戒備?
儘管中國是東南亞多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但隨著美國關稅封鎖,中國商品轉而流向這些鄰國,讓當地政府擔憂傾銷與產能過剩帶來衝擊。越南服飾出口至美的產品有逾六成使用中國原料,反映出雙邊經濟高度依賴,也加深了當地的結構性風險。
歐洲為何也陷入中美貿易戰?
除了亞洲國家,歐洲也感受到中國出口轉向所帶來的壓力。面對中國電動車、鋼材與電子產品的大量湧入,歐盟多國擔憂本土產業遭到削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已成立特別小組,強調「不能吸收全球的產能過剩」,並要求監測是否有傾銷行為。
歐洲各國對中國態度為何出現分歧?
儘管歐盟整體對中國採取審慎策略,但各國立場並不一致,西班牙與英國等國希望吸引中國投資,主張與北京保持接觸;德國則擔心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會引來報復性關稅,傷及本國汽車業。這種立場分裂,正考驗歐洲內部的團結。
中國如何試圖重塑自身形象?
面對外界質疑與排斥,中國近期積極在歐洲發聲,不僅透過高層互訪,也贊助當地媒體宣傳「中國是建設性合作夥伴」的論述。中歐雙方皆強調需持續對話,並針對電動車與供應鏈等議題進行磋商,中歐峰會預計於下半年登場,將成為觀察雙邊關係走向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