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的靈魂人物:專訪「法雅客選書人」

2020-02-16 07:30

? 人氣

妙蓉:「進到書店才知道,原來之前經手的這些書,封面長這樣啊!」(圖/方格子 Vocus提供)

妙蓉:「進到書店才知道,原來之前經手的這些書,封面長這樣啊!」(圖/方格子 Vocus提供)

#安娜選書人是以我個人的角度,將閱讀完覺得有收穫的書推薦給所有讀者,挑書的面相以文學、社科、科普、商業、藝術為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會稱自己為「選書人」呢?在每天都有新書出版的今日,我希望能在書籍迷宮之中,替大家點亮一盞路燈,將光打在值得推薦的書籍身上,讓不知道自己適合看什麼書的人,有選擇的依據。

我可以用自己的喜好來推薦書籍,而且沒有業績壓力,但實體連鎖書店的採購呢?他們如何在坪數大小不一的店面中,適當地以選書人的角色,替因為不同目的來到書店的讀者,從出版的書海之中先進行有效的過濾,精選最值得推薦的主題,並放到書架上?

這一篇專欄,我不推薦書,但會帶大家認識真實書店裡「選書人」的工作實務!

圖/方格子 Vocus
圖/方格子 Vocus

法雅客選書人:妙蓉

經濟系畢業的妙蓉,第一份工作就在法雅客擔任書籍挑選、採購(以下簡稱選書人)。由於大學時期非常喜歡閱讀文學、小說,畢業後遇到了這份工作,決定試試看,就一直做到了現在。

已經保有閱讀習慣的妙蓉,在擔任選書人一職時,才發現自己對於書籍出版、通路、挑書的了解,只接觸到了冰山一小角。

一點都不唯美的選書角力

法雅客在台灣共有七間門市販售書籍,由於門市坪數、客源大不相同,妙蓉要負責所有店舖的書店進書。選書人的角色,並不是讓一間書店如圖書館一般應有盡有,而是有目的性地將「本週最適合你的新書」鋪陳在讀者眼前。

當然這敏銳的判斷力,必須經過多年的銷售紀錄觀察,所以「數字」反而是妙蓉進書時的決策依據之一。

「眼前的桌子鋪滿了即將上市的新書,選書人一本本拿起來翻閱、評估開本的手持觸感、文字排版的間距、書籍內容的扎實程度⋯⋯,把適合的挑走、不會賣的留在桌上。」這是我還沒見到妙蓉之前,腦海中幻想的挑書方式:一點唯美、一點知性。

一問之下,才知道妙蓉在選書時,只能單看白紙黑字上的新書資料(書名、作者、出版社等等),在封面、完整內容都無法掌握的情況下,就必須決定好各分店各進幾本,或是直接不進。

等等,這也太難了吧,而且一點都不浪漫!

選書人的五大選書方針

一般讀者可以在書店透過裝幀、平面設計、開本大小,以及實際翻閱內文而決定是否購買手中的書籍,而妙蓉在只有文字資訊的狀況下,他是怎麼挑書的呢?

他將評估方式簡單分成五類:

作者的過往出版紀錄

主題的當紅程度

出版社的品味

過往該類別銷售數字

選書人的直覺

以上五項是個依據,但這每一項的評估基礎,都來自於選書人對所有書籍類別的廣泛認知與瞭解,才能下判斷;因為面對的是市面上所有類別的書籍,不是只有自己在意的主題。

看到這邊,大家應該會想知道:妙蓉如何在日常中累積、培養、探索各領域的知識體系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