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觀點:從澳洲華裔作家被捕,看中國文人的歷史宿命

2019-02-01 05:50

? 人氣

澳洲華裔作家楊恆均在中國被捕。(來源:微博)

澳洲華裔作家楊恆均在中國被捕。(來源:微博)

《史記 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旦:「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賢人。」曹操曾經在《短歌行》中寫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劉邦打敗項羽後,大宴群臣時說:「此三人者(張良、蕭何、韓信),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古以來,文人是安邦定國的寶貴資源,也是先知先覺、推動社會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學而優則仕是大部分文人的理想信念,金榜題名、出將入相才算完成自己的使命,就算不能居廟堂,也要以天下為己任。范仲淹曾經說過:「不為良相,願為良醫。」近代以降,原先學醫的孫中山、魯迅看到國家落後、民族不振,先後棄醫從文。

中國文人最好的年代

當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社會分工,一部分掌握大量生產資料的人率先可以從社會勞動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文化藝術,文人自誕生以來就是為政治經濟服務。先秦時期,國家取士一般按照世襲制和食客制,漢代有了由地方逐級推薦人才的察舉制,曹魏時期,陳群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在吸納和改進了前朝的選拔人才制度後,隋煬帝開創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一千多年來,它用一種相對公平的方式,讓除了商人以外的社會各階級都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也為歷代輸送了大量股肱之臣。

科舉制度對不少文人來說是實現理想的一塊敲門磚,後來科舉制度的八股取士早已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就算成功進入官場,提出的政策也要引經據典,萬般不離祖宗之法,這恐怕不是屬於文人最好的時代。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 中國人才輩出的年代大都在亂世,春秋戰國時期有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是一場思想文化的大解放。相反國家統一、沒有戰事,中央集權必然得到加強,思想文化領域也會嚴控,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文字獄也就來了。

而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有幾十個,每個國家都可以奉行自己的意識形態。為了富國強兵,佔據優勢,各國都需要延攬人才,按照現在話來講:任何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當年也是如此。人才的競爭,不可避免地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所以有了諸子百家,他們都希望自己的思想找到一塊試驗田。

春秋時期,除了思想文化的繁榮,人才的流動也是不受限制的,今天比起來都有些自歎不如。孔子的仁愛思想在自己的祖國不受重用,他於是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推銷儒家思想。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伍子胥是楚國人,但是他受到吳國國王的重用,呂不韋是衛國人,卻成為了秦相。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謀士如果沒有受到重用,也可以拂袖而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