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新創泡沫也可以「大賣空」嗎?

2016-02-05 06:20

? 人氣

最近根據金融作家麥可・路易斯的《The big Short》所拍攝的電影《大賣空》出乎意料地在我的朋友圈中引起討論熱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自己是在三年前閱讀這部在2010年出版的「紀實小說」。之所以稱它為「小說」,是因為儘管內容都是麥可・路易斯根據人物專訪和調查所撰寫而成的,但這位在短暫華爾街生涯後、以《老千騙局》、《魔球》、《大賣空》和《Flash Boys: A Wall Street Revolt》成為連續暢銷作家的金融記者,向來都有為了故事性而選擇性忽略資料或故意以某種方式呈現資料的習慣,因此他的作品都非常「好讀」——我唸MBA時的策略學教授甚至以「色情書刊」來形容其作品之引人入勝——但卻多少為了戲劇性而違反了「紀實文學」所必須要有的客觀性,因此稱為「紀實小說」算是個不錯的折衷。

麥可・路易斯是金融記者出身的暢銷作家。
麥可・路易斯是金融記者出身的暢銷作家。

《大賣空》的電影版其實滿忠實於原作的——最少比原作忠實於事實來得忠實——因此不喜歡閱讀文字的朋友們其實可以單以電影為根據,來理解麥可・路易斯對於2008年這場摧毀世界的金融海嘯的看法。

在原作/電影中,一小群被作者選出來的放空者成為了英雄,他們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次級房貸泡沫,做出了與市場對做的高風險放空決定,撐過了投資銀行黑暗的價格操縱,最終迎來金錢上的巨大回報,但所有的放空者都有一個詛咒:他們的勝利通常會對應到老百姓所受到的苦痛,因此這種勝利很難完全沒有心理創傷的享受——儘管放空者可能是金融市場中最重要的平衡機制。

這個故事看來簡單,但原作/電影中那些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其實對於非金融業從業人員很難理解。例如由喜劇演員史提夫・卡瑞爾所飾演的馬克・鮑姆,雖然管理的基金裡的錢是來自摩根史坦利,但他們卻到世界已經崩毀後,才知道跟他們對做的也是摩根史坦利,換言之,他們所能賺到的錢,將會是從提供錢給自己手中的同一家公司手中拿到,非金融專業者橫看豎看這是浪費社會資源的一場賭博——這也是原作者故意要挑起的觀點——但在金融從業人員看來,這裡面要負起很大責任的是風險控管部門,在摩根史坦利全公司的鳥瞰層級,應該不難發現公司的資金有對做的存在,理論上應該要提早通知雙方,但因為沒做到這一點,最後造成這場鬧劇。

但就算無法理解這些金融業裡複雜的買賣雙方(buy side/sell side)和法律託付主雇義務(fiduciary duty),所有的讀者和觀眾應該也都能抓到故事的重點:在眾人獨醉我獨醒的金融泡沫中,如果能大膽的放空市場,將可以取得重大回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