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300年的「女青運動」!世界上每個苦難的角落,都有這群女性的身影

2015-10-19 15:25

? 人氣

從台北市青島西路走進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大門,等電梯的時候可以看到一塊長方形透明壓克力的女性文化地標,上面寫著女青年會是一個國際性、宗教性、服務性的團體,這是中華民國文化復興委員會(現名為中華文化總會)在2007年選擇台北市女性地標時,給女青年會的定位,當時我也參與其中。不僅這是女青年會深烙人心的印象,資深的會員們也是這麼定位自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2年,在侯天儀會長亟思重塑女青形象的感召下,我成為台北市女青年會的董事,開始接觸到世界女青年會的願景、目標、策略和歷史,好像挖寶一樣,發現了一個從未認識的婦女運動。原來150多年前初具雛形時,女青年會就自許為婦女運動和青年運動,之後也始終自稱YWCA movement,女青運動。我們在台灣一直用女青年會的稱呼,把它看做一個機構,世界女青年會卻以「運動」標舉行動性,不知不覺中流露出文化差異。

女青年會的成立是為了年輕女工。工業革命後,一波接一波的年輕女性從鄉村湧入城市謀生,工作環境惡劣,漂泊不定。看在歐美中產階級基督徒女性的眼裡,開始帶領祈禱及提供住所,雖然自稱運動團體,但近似於公益或慈善性質,而被歸為社會服務團體。然而剥開歷史表象,可以深一層看到,女青運動雖不高呼男女平等,它的足跡卻處處和婦女運動交疊,在實際行動上甚至有時超前於婦運。

人的生命如潮水,有起必有落,出生、成長、興盛、凋零,社會運動亦有生命週期,發端、集結、制度化,爾後削弱、消失。十九世紀以來,歷史長河中,多少社會運動潮起潮落,終歸消散,女青運動卻始終茁壯,展現女性跨越時空、綿延不斷的生命力。

世界女青大會每四年召開一次,分會更是遍佈全球。
世界女青大會每四年召開一次,分會更是遍佈全球。(圖/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 Great Britain@facebook

翻開婦女史,婦運者之間相互取暖,餘溫猶存。第一次國際(那時候所謂的世界可能還只是歐洲)婦女會議早在1878年於巴黎召開,當時法國國勢正隆,在國際上居於領導地位。第二次國際婦女會議是1888年ICW(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Women)在華盛頓召開,女青年會的第一次世界婦女會議則是 1898年在倫敦召開。這些會議都在正式的、政府支持的國際聯盟(1920年成立)之前,婦女們不僅飄洋過海、進行結盟跟會議,還於日後催生了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這些生機蓬勃的女子究竟來自何方?

十八、十九世紀,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很少,工作機會更少,上流社會把女人養在家裡,也關在家裡,拋頭露面外出工作是不光彩的事。投入女青運動的女性都受過高等以上教育、出身高尚家庭,充滿熱情、願意服務奉獻,卻沒有符合身份的工作機會。她們以宗教熱情投入慈善活動,比較不被側目。所以女青運動吸收了大批優秀志工,在全球發光發熱,創造了婦運傳奇。透過跨文化的連結,她們手牽著手、一代一代走下去。1945年聯合國成立,決定設立人權委員會,但僅有的四位女性代表卻堅持要有獨立的婦女地位委員會,申張婦女權利,四位代表中有中華民國的吳貽芳。之後聯合國成為婦運的重要舞台,女青年會也始終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