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共享經濟與經濟學終局

2015-08-21 06:10

? 人氣

優步Uber被認為是分享經濟的代表,但也在各國引發許多抗議與肺臟。(取自騰訊科技網)

優步Uber被認為是分享經濟的代表,但也在各國引發許多抗議與肺臟。(取自騰訊科技網)

這幾年隨著Uber和Airbnb的高速崛起,共享經濟同時成為風險新創和社會經濟學的寵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風險新創的一方,大量的新創馬不停蹄地設計各種平台,來繞道跳過既有的價值鏈結構,直接連結服務供應商和消費者;在社會經濟學的一端,對於缺乏勞工安全網的on-demand工作形式,出現了高度讚揚和深度疑慮的兩種極端看法。

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共享經濟,其實都是在「去中介化」——事實上整個二十年的網路創業革命,最成功的公司大多是環繞著「去中介化」的概念在前進。

例如電子海灣去除掉了超級低效率的實體二手商店和拍賣會,亞馬遜去除掉了經銷商和其他實體商店不可或缺的中介玩家,諸如Priceline或者Expedia的各種機票和旅館電子商務網站去除掉了旅行社這樣的中介,Linkedin乍看之下是去除了獵人頭這樣的人力仲介、但反過來成為人力仲介高度付費使用的平台, 就連手機遊戲這個大起大落的產業,某種程度都可以視為去除了主機平台(PS、Xbox、Nintendo)的中介。

但這些「老舊」的網路公司和新一代共享經濟成員最大的差別,在於後者大幅度地解放了某些原本就存在於傳統經濟中的人力和物力資源——Uber解放了所有閒置的車輛和司機,Airbnb解放了所有閒置的空房和空屋,TaskRabbit解放了所有懂得如何修繕屋頂和置換草坪噴水系統的業餘水電工,Fiverr解放了所有可以快速而廉價地提供圖案作品的設計師和插畫師⋯⋯

在釋放出大量潛藏在社會中的可能勞動力的過程中,共享經濟在促進的其實是經濟學最核心的價值觀——生產力的提升。因為去中介化,因此在完成每一件終端產出的過程中,動用了到更少的人力,讓消費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享受到同樣的服務。

這裏我們觸及了共享經濟的一個宿命:共享經濟如果是以提高生產力為其核心價值,那麼它就是一個過渡階段,因為一切都會朝向「生產力無限大」的人類經濟學終局——也就是機器人的經濟社會發展而去。

而以現在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來看,那個終局可能會比大部份人類想像的更早來到。換句話說,和其他形式的新創不同,基本上共享經濟新創的壽命從一開始就是有限的,其效期最遲可以延展到「生產力無限大」的那一天來臨,但不可能超過。

換句話說,即使一個共享經濟新創順利成長到上千萬用戶而得以進行巨額輪融資,其估值模型卻必須以有限年數來計算,而無法像一般估值中採用Going Concern(永續經營)的假設。例如若分析師認為「生產力無限大」會在二十年後來臨,那麼對於一間共享經濟新創的估值模型就必須假設該公司二十年後價值會歸零。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