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舜觀點:「偏食」的能源轉型

2018-11-16 06:35

? 人氣

隨著核一、核二陸續除役,能源轉型的重擔逐漸向天然氣加重。圖為核四廠(台電)

隨著核一、核二陸續除役,能源轉型的重擔逐漸向天然氣加重。圖為核四廠(台電)

天然氣才是主力,綠能只是小菜

在蔡政府上台後的近兩年半來,儘管能源政策一路上風波不斷,但我國能源轉型的雛形已更趨明顯。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百家競逐的再生能源。然而較少人注意到的是:未來真正撐起半邊天的,其實是正在鴨子划水的天然氣發電。若不是因為第三接收站旁的藻礁頻頻作梗,可能該工程案早已開工執行。但為何第三接收站如此重要?讓蔡政府不惜違背選舉承諾、放棄一座燃煤電廠,仍鐵了心要進行開發。歸結來說,就因為「缺電」兩個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達成503020的電力配比目標,我國天然氣發電預估將從目前932億度在七年後增加至1354億度,增幅超過45%。其不僅要彌補非核與減煤後的電力缺口,尚須肩負再生能源若不來電時的彈性備源。故無論是在能源安全或能源轉型,天然氣皆扮演了最為吃重的角色。

產氣國也沒像台灣這樣天然氣發電瘋(dash for gas)

但另一方面,我國天然氣幾乎完全必須仰賴以最昂貴的液態天然氣船進口,國內又缺乏足夠的儲氣能力,皆在在影響到我國整體能源安全的曝險程度。依據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 USCC) 於2018年所公布的能源安全風險指標,我國在天然氣進口風險單項的表現,實為OECD國家平均值的三倍。

20180521_桃園大潭電廠。火力。天然氣。(取自台電官網)
台灣天然氣必須依賴進口,但政府沒說的是該如何負擔昂貴的天然氣。圖為桃園大潭電廠。(取自台電官網)

而政府沒說的是,昂貴的天然氣又該誰來埋單?根據主計單位統計,光2017年我國就花費1,930億元在進口天然氣上,幾乎等於當年政府總稅收的一成。台電近年天然氣供電成本近九成都花在燃料上,而隨著全球天然氣需求的擴增,價格更將持續走高。可是政府仍執意在此諸多不利的條件下,大幅增加天然氣發電,幾可看見後續在爭取國外合約、國內電價反映都有一場又一場的硬仗要打。

北部供電風險仍在虎視眈眈

除了天然氣進口風險外,我國偏頗的能源政策亦導致區域電力供應風險遽增。下圖為桃園以北台電所規劃主要電廠廠址。然而隨著時間的演進,龍門電廠封存、深澳電廠停建、今年起核一、核二廠開始陸續除役。淡水河以東原本五座電廠只剩協和電廠改建天然氣一案,尚待環評而且生死未卜。這對於原本就有15%電量缺口的北部供電與電網輸送,更是雪上加霜。

台電於北部主要電廠分布 (作者提供)
台電於北部主要電廠分布 (作者提供)

為了解決上述電力問題,除已陸續完工中的林口燃煤電廠更新案外,大潭天然氣電廠的持續擴建,就成為能否確保北部供電穩定與實現非核家園、能源轉型的關鍵。依規劃大潭電廠的裝置容量,將由2017年時的4984MW在2025年前增加至7384MW,屆時極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燃氣電廠,這也解釋了鄰近該電廠旁的第三接收站為何如此重要。但之前大潭電廠才因815斷氣事故,導致全台有592 萬戶電力用電受到影響,各界記憶猶新。一年過後,政府不僅未如原本宣示的要推動分散式電力,卻為規避環評,藉由在既有廠址的改建、擴建使電廠更為集中,反而提高了全國大規模停/限電的風險。

過猶不及皆不可取

總體而言,蔡政府把既定能源政策成功與否全壓在天然氣上,並將北部供電的安全賭在大潭電廠及周邊能否如期如質完工。在未見其他備案的情況下,該計畫風險之高,稍有不慎影響至鉅,並不是少數強烈主張持續擴大天然氣的環保人士所能想像。在此必須建議政府,偏執的政策並無助於環境永續,唯有回歸到合理的社會成本分攤與風險控管來決定電力配比,才是確保能源順利轉型的根本良策。

*作者為台灣能資源永續與低碳經濟學會監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