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何謂「本土」?何謂「土本」?

2018-11-16 05:20

? 人氣

作者稱,所謂的「本土」者,乃以這片土地為基地,可任意經由自己的口水到處移動,並對「侵犯」主權者罵無赦。(資料照,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提供)

作者稱,所謂的「本土」者,乃以這片土地為基地,可任意經由自己的口水到處移動,並對「侵犯」主權者罵無赦。(資料照,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提供)

各位,當面臨選舉時的百家爭鳴、相互爭論「本土」身分的當下,台灣原住民的角色到底定位在哪裡? 是「三葉蟲」嗎?還是第三次冰河時期的「孓遺」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會這樣說,是因為聽很多人宣告自己是「本土」,反讓我很疑惑,讓一向智商不高的我特地跑了趟「史前博物館」,看看自己跟裡頭的化石頭部模型像不像。最後,我終於領悟自己原來是比「本土」還要更「本土」的「土本」﹗

以下是我想提供給跟我有著同樣「疑惑」的各族好友們作參考...並大聲對那些自稱「本土」的各派人士疾呼:「各位親愛的『本土』,在你眼裡,我們雖『不夠本土』,但我們卻是『本土』中的『土本』,因這種『土本』具有以下四種角色特徵,為一個所謂的『本土』者所永遠無法具備和內化的」,正是.....」 

(1)土地的連結者

我們原住民的規劃除了必須考慮環境的獨特性,還要具備跟土地的連結。Rebecca Tsosie(1996)強調,一旦環境遭受變化,原住民將是第一個受到衝擊,但是,他們仍然必須遵守規範,繼續實踐在地生活和文化習俗。這是一種地理位置對原住民身份的重要關聯,也是一種土地知識(Berkes, 1993;Charnley et al., 2007;Stevenson, 2005)。因此,Berkes、Colding & Folke(2008)認為「知識是一種過程」,將其定義為「代代傳承的人們與環境互動的觀察、學習和適應連續和再生的知識」。Salick和Ross(2009)建議原住民採用創意性的解釋方式,以因應氣候變化,透過傳統知識和新技術方案,協助部落社群面對當今環境的巨變。

(2)「傳統生態知識」的傳承者和延續者

  「傳統生態知識」乃是跟原住民社群所連結之廣泛的、傳統的和心靈的環境知識 ( Martin, Roy, Diemont, & Ferguson, 2010;GNWT, 1993)。它是一種描述族人與大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實踐和信仰系統。隨著時間的挪移和過程演變,而成為代代傳遞的文化。其脈絡至少具有兩種不同的現象。首先,運用當地原住民的經驗,用於描述預報氣候和災害,例如,預示洪水和乾旱的極端情況,並提出如何適應。其次,它也可以被描述成一種聚焦(focus)或是世界觀(worldview),提供人們應作出甚麼建議,促進長期適應。

(3)適應氣候變遷的策略者

以「薩利和庫特奈部落聯盟」為例,位於蒙大拿州的「薩利和庫特奈部落聯盟 」(CSKT, The Confederated Salish and Kootenai Tribes),於2012年11月通過一項名為「氣候變化策略計劃」(Climate Change Strategic Plan)(Salish, 2013)的案子,承認氣候變化對於部落的影響,並且宣布部落的「意圖和承諾」,以解決氣候變化對保留區的影響,計畫的內容包括觀察西北地區在過去一百年來平均溫度升高華氏1.5ºF,所有模型皆直指未來將會預測更高的溫度、降雪量,以及更嚴峻的乾旱和洪水(Salish, 2006)。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