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薩地下隧道平安歸來:以色列人質回憶恐懼與折磨,還被要求「詐死」幫哈瑪斯宣傳

2025-02-14 21:00

? 人氣

以巴停火協議下,首批獲得釋放的3名以色列女性人質。(美聯社)

以巴停火協議下,首批獲得釋放的3名以色列女性人質。(美聯社)

隨著以巴停火和談,愈來愈多被俘虜長達一年時間的人質陸續獲釋,外界也能透過他們描述和回憶,一窺哈瑪斯(Hamas)內部和不為人知的秘辛。其中不久前剛重獲自由的四名年輕女性透過父母表示,這些人質被長時間關押在地下隧道,目睹過他人在眼前被刑求虐待,還要幫忙煮飯給戰士吃,以及配合在宣傳影片中演出一具遺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BBC報導中提及的四名女性人質,就是在1月底被哈瑪斯側翼「卡薩姆旅」(Ezzedine Al-Qassam Brigades)釋放的亞里夫(Karina Ariev)、吉柏亞(Daniella Gilboa)、李威(Naama Levy)和阿爾巴格(Liri Albag)。她們當中3人為20歲,其中一人甚至只有19歲。根據民間團體提供的資料,他們都是在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當天,被武裝分子從加薩邊境附近的奧茲軍事基地(Nahal Oz)擄走,其中三位當時都是義務役女兵。

平安回歸家鄉後,四人透過父母轉述的方式,將她們被俘一年以來的經歷告訴外媒,四人都曾遭到虐待、言語肢體恐嚇,同時被強迫從事烹飪和清潔工作,時不時還會被要求觀看刑求的過程。而且哈瑪斯與側翼武裝團體為了防止以軍找到她們,經常轉移變換關押地點,甚至因此長時間被囚禁在沒有陽光的地下隧道。面對這種極度不安的生活,四人只能透過向彼此分享故事、繪畫和寫日記來尋找力量。

除了上述獲釋的四人,一名年僅19歲的女兵貝爾格(Agam Berger),也在1月30日和兩名以色列公民、5位泰國移工一同獲釋。其父親什洛米(Shlomi Berger)受訪時表示,女兒透露、每回更換囚禁地點的條件,就好像抽籤般,隨時都有天堂或地獄的可能。而且隨著戰事愈發激烈,人質們和哈馬斯武裝分子一樣,必須不斷轉移藏身之處。這些關押地點,除了環境差異之外,各自的存糧與飲用水差異也非常大,讓貝爾格和同伴隨時都必須做好最壞打算。  

哈瑪斯一共在去年10月襲擊,抓捕超過200名以色列人質。(美聯社)
哈瑪斯一共在去年10月襲擊,抓捕超過200名以色列人質。(美聯社)

 

無辜捲入哈瑪斯襲擊,成功獲釋的泰國移工睽違一年後終於平安重返故鄉。(美聯社)
無辜捲入哈瑪斯襲擊,成功獲釋的泰國移工睽違一年後終於平安重返故鄉。(美聯社)

事實上,相比其他男性人質,這些女性俘虜的「待遇」相對好不少,丹妮拉(Daniella Gilboa)的母親奧爾莉(Orly Gilboa)表示,女兒回家後曾告訴自己,假如她在兩個月就能獲釋,當時她的外貌、很可能也是瘦骨如柴。根據丹妮拉自己的說法,過去15個月囚禁生活,因為戰爭下糧食短缺,她的體重大幅下降,一直到雙方停火後,獲釋前兩個月時間才得到較多食物,讓丹妮拉得以恢復正常體態。

除了丹妮拉,多名獲釋人質都有類似遭遇,其中一位參與諾瓦音樂節(Nova Festival)而俘虜的羅米(Romi),根據父親梅拉夫(Meirav Leshem Gonen)的說法,女兒在今年1月重獲自由時,體重比原先減少至少20%以上。不只人質本身面臨困難,著急等待的家屬也得面對層出不窮的「小道消息」,舉例來說,丹妮拉的母親奧爾莉就坦言,自己過去一年時間,看過太多看似真實、但實際卻只是毫無依據的傳言,包含一段哈瑪斯故意釋出,暗示女兒遭到以軍空襲喪命的影片,隨著影音在社群被快速轉發,所有看過內容的人,只有身為母親的她堅信,女兒還活著。

因為停火協議被哈瑪斯釋放的以色列女性Arbel Yehoud。(美聯社)
因為停火協議被哈瑪斯釋放的以色列女性Arbel Yehoud。(美聯社)

 

成功重獲自由的以色列女人質Karina Ariev,在接受醫學檢查後,返回耶路撒冷的住處。(美聯社)
成功重獲自由的以色列女人質Karina Ariev,在接受醫學檢查後,返回耶路撒冷的住處。(美聯社)

這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加薩)的戰爭,源自2023年10月7日,當天哈馬斯突然對以色列發動前所未有的襲擊,造成大約1200人死亡,251人被擄為人質。做為報復,以色列自此之後接連發動空襲與地面攻擊,不只讓加薩2/3地面建築被摧毀,整個區域的基礎設施幾乎被破壞殆盡,加薩衛生部門統計指出,迄今為止共有4萬8230人,在以色列軍事行動中喪生。

如今在第三國施壓協調下,哈瑪斯以分批釋放俘虜的方式,換取大批巴勒斯坦囚犯重獲自由,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雙方政府高層幾乎毫無互信基礎,動不動就想找藉口或理由,撕毀這份停火協議,重新讓加薩再次進入戰亂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靖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