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性骨折嚴重恐致命 國衛院研究:抗骨鬆長效針劑能有效降低風險

2025-02-13 13:26

? 人氣

國衛院發表最新研究,證實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增加,讓再次骨折的風險下降了15%。(國衛院提供)

國衛院發表最新研究,證實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增加,讓再次骨折的風險下降了15%。(國衛院提供)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最怕骨質疏鬆及其引發的骨鬆性骨折,以致於陷入失能甚至死亡風險。國衛院今(13)日發表最新研究指出,經追蹤國內多達33萬多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結果發現,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增加,讓再次骨折的風險下降了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而該研究結果已於2025年1月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過去研究顯示,使用抗骨鬆藥物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具備良好的成本效益,然而卻面臨患者持續用藥比例偏低的挑戰。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表示,以台灣為例,僅3成骨鬆性骨折患者開始使用抗骨鬆藥物,且其中約有6成患者在第2年即停止藥物治療,最後只有不到2成的患者能持續治療達3年。

造成患者中斷骨鬆治療的因素很多,王貞予指出,例如骨鬆治療效果的反應較不明顯且需時較長,使患者覺得治療沒有幫助而自行中斷或,因經濟交通或家庭支持不佳等因素而停止回診。也有因需要進行牙科手術、或因急性大規模流行病所導致的醫療交通服務癱瘓,被迫中斷藥物,導致治療效益不佳甚至暴露在骨折機率增高的風險當中。

王貞予率領的團隊是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醫師傅紹懷、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醫師Olivier Q. Groot合作,分析台灣健康福利資料中10年間髖部骨折患者的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及再次骨折風險,證實增加長效型抗骨鬆藥物的使用不但能改善服藥順從性,還能有效降低臨床骨折風險。

王貞予說,研究團隊此次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間,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從33%上升至69%;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

高齡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強調,骨質疏鬆是一種終生的慢性疾病,就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終生治療,開始用藥後如隨意停藥可能會導致快速的骨質流失而增加骨折風險,因此專業醫護團隊的把關與良好的醫病合作至關重要。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開始與停止治療都極需要專業醫護考量與陪伴協助。

傅紹懷指出,長效型抗骨鬆針劑最長可達一年一針的便利性,讓即使低順從性的患者也能被動式的獲得長效型藥物穩定良好的治療效果。政府若將長效型抗骨鬆藥物視為疫苗一般,特別針對高風險族群以公共衛生防治之角度鼓勵推廣使用,可以降低整體社會的骨折風險與疾病醫療照顧負擔。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