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網路詐騙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在重大事件、節慶及購物季期間,詐騙集團的手法推陳出新,從假冒名人代言、AI深偽技術到偽造購物網站,讓人防不勝防。今年的「網路安全日」(2月11日),Google分享台灣近期最常見的五種詐騙手法,提醒民眾提高防詐意識,避免落入陷阱。
一、重大事件成為詐騙溫床
詐騙集團經常藉著社會熱點或突發事件製造假消息,例如假冒演唱會門票銷售、偽造慈善募款網站等。這類詐騙通常利用受害者的緊迫心理,誘導讓人迅速做出決定而忽略查證。節慶期間如農曆新年及大型購物節,更是詐騙集團活躍的時機,利用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詐取財物。
防範對策:
1. 透過官方渠道購買票券或捐款,並仔細核對網站網址與來源。
2. 善用「關於這個結果」功能,查詢資訊來源的可信度。
二、AI 技術假冒名人騙取投資
深偽技術(Deepfake)已成為詐騙集團的新工具,他們利用AI生成名人影像,搭配假新聞和社群媒體貼文,吸引投資人加入虛假加密貨幣或金融交易平台。這類詐騙通常承諾高額回報,令投資者難以抗拒。
防範對策:
1. 謹慎對待社群媒體上的投資建議,特別是名人推薦的內容。
2. 如果影片中的人臉表情不自然,或資訊過於誇張,請提高警覺。
三、假冒旅遊與購物網站
詐騙集團仿造購物與旅遊網站,用超低價來騙消費者買熱門商品、奢侈品、演唱會門票、旅遊行程。這些假網站從設計到客服頁面都做得跟真的一樣,讓人難以分辨。受害者可能付款後未收到商品,或收到假貨,甚至還會被盜刷信用卡、個資外洩。台灣的詐騙活動在雙11這類大型購物活動時最猖獗,詐騙人士會做出超精美的假購物平台和網站,用各種手法來騙取信用卡資訊。
防範對策:
1. 避免點擊來路不明的促銷廣告,確認網站是否具備安全憑證。
2. 使用「關於這個結果」功能查詢網站來源,並在「我的廣告中心」檢視廣告商資訊。
四、遠端操控詐騙
詐騙集團假冒銀行、政府機關或科技公司客服,藉由恐嚇受害者帳戶異常或設備故障,誘導其下載遠端控制軟體,藉此竊取個資或盜刷帳戶資金。詐騙手法因應對象不同而有所調整,例如針對長者冒充知名科技公司,對年輕人則偽裝成遊戲平台客服。
防範對策:
1. 官方機構不會主動聯繫要求提供遠端控制權限,切勿輕信陌生來電。
2. 啟用雙重驗證及密碼管理工具,以提升帳戶安全性。
五、求職詐騙陷阱
不法分子利用高薪、遠端工作或海外機會吸引求職者,甚至製作專業的假面試與入職流程。他們假冒知名企業,誘騙應聘者提供個資或繳納費用,甚至讓受害者無意間參與非法金融活動,如洗錢交易。
防範對策:
1. 留意求職網站上的可疑職缺,避免支付任何應聘費用。
2. 查驗雇主資訊,透過公司官方管道確認職缺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