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觀點:介於玉山學者與玉山青年學者之間,窒礙凋敝

2018-09-03 06:50

? 人氣

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玉山青年學者審查結束。(教育部官網)

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玉山青年學者審查結束。(教育部官網)

談論高教問題,對整體社會來說,或許只是一小部分人的事,吹皺一池春水而已。但一個社會不能沒有文化的穩固傳承與持續深化,更不能缺乏科學與技術的創新,這些角色都有賴高教來承擔。文化和科技,與政治、經濟、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等種種面向,環環相扣,雖然有時隱而不顯,卻決定性地影響國民的平均薪資高低、大眾的民生福祉,和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發言權與受尊重程度。如要積極面對與釐清,並具體解決這些交雜錯綜的龐亂問題,從而創造一個「衣食足而知榮辱」,有「品味」而不永遠停留於「人情味」的(農業心態)社會,則高教人才的參與與擔當,責無旁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高教問題牽涉到的核心人員是教師與學生二大群體。近年來,輿論對學生群體的學習內含和方式的當有規範,以及生活需求與心理品格的照顧與培養的呼籲已多,本文先不論及。反之,大學教師是社會上的一個極少數高度專業群體,現今四萬八千多位大學教師只佔台灣人口的千分之二而已,因此不易引起公眾(乃至政府)的關切。過去這一年,大學教師的志業(職業)生涯與日常生活規劃,受到嚴重衝擊與挫敗。這些衝擊與挫敗,必將在十年、二十年之內,反噬社會與國家的長期發展,並重挫經濟和文化的提升。

為了拯救和維持台灣高教在國際學術界的能見度,教育部今年推出「深耕計畫」與「玉山計畫」二項大型計劃。前者著重於補助一些大學,讓它們有相對多於國內其他大學(但仍遠遠少於國外一流大學)的經費,去調養高教體質,重振高教生態,並參與國際競爭。後者則著重於聘請(少數幾位)國外大學的傑出學者,前來台灣任教——但是「任教」的說法可能有語病,因為我們不能確知最終受聘前來的「玉山學者」是否會真正開課,中規中矩地講授一學期(學年)的常軌大學課程,並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工作。

教育部啓動高教深耕計畫。(教育部官網)
教育部啓動高教深耕計畫。(教育部官網)

除了資深的玉山學者之外,教育部還慷慨補助了在國外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五年之內的「玉山青年學者」。這些玉山青年學者的年薪,將約為國內資深教授薪資的(近)二倍,並外加充裕的行政經費補助。而現今的國內資深教授,大多是在30年前從國外主流大學學成回來,從無(幾近荒蕪)到有,撐起1990年代到2000年代廿年間的台灣高教之一片榮景的「深耕者」!

至於玉山學者,其資格限定為國外大學教授,因此基本上是外籍人士。玉山學者的薪資,將約為國內資深教授的三到五倍,並外加慷慨充裕的行政經費補助。為了爭取國際一流學者前來參與台灣高教,玉山計畫設計的出發點本無可厚非,但實務上注定必將滯礙難行,所以玉山學者名單迄今遲遲公布不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