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德專文:美國人對中國崛起的反應─權力轉移、問題轉移和政策轉移

2023-02-09 05:50

? 人氣

許多現實主義者認定,所有國家都有相同的本能,會自我保護和伺機侵略它國。他們還認為,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國家的意圖,因為其意圖總是在變化。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各國皆應提高警覺,防範外來的掠奪。然而,近期有個相反的觀點占了上風:有些國家現在應該是滿足的、滿意的或「維持現狀」國家,而其他國家則是不滿足的、不滿意的或「修正主義」的國家。中國的崛起推動並突顯了在美國的這個普遍觀點,使國際關係的論述遠離「所有國家都很相似」的立場(由於它們都受到必須在無政府世界中運作的結構性影響)。雖然這一重大轉變推翻了傳統現實主義學術研究的一個基本假設,但是並未引起太多注意或爭論,這一點再次顯示,國際關係分析家也不能免於要依據不斷變化的政治風潮和時尚(尤其是國家之間不斷變化的官方關係),進行調整和應對 , 尤其是根據官方政策來修改他們的分析和觀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國際權力的轉移,對於美國國際關係學者研究實務中的問題的轉變,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他們提出的問題、採用的假設,甚至是得出的結論。大部分的這種轉變都有一種傾向,即分析家事後才調整其解釋與説法,使之符合歷史的迂迴轉折和官方政府的立場(在這方面主要是美國政府)。這也表現出一種自我强化偏見的傾向。

我們以權力轉移理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解釋為例,它將這場衝突描述為,德意志帝國對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的挑戰,以及對既有的國際秩序的攻擊。這個描述有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德意志帝國是否在1914年達到和英國勢均力敵(甚至超越英國)的水準。德國的陸軍比英國的強大,人口也比英國眾多, 但每人平均所得仍落後於英國,海軍的力量也不如英國。德國人口的相對規模取決於相關的核算單位(相較於大英帝國,德國的人口較少,這不是無關緊要的考慮因素,因為加拿大人、澳洲人和印度人都站在英國那一方作戰)。因此,德國和英國之間是否曾有權力轉移,取決於分析家採用的具體指標或核算單位。

其他重要問題尚無解答。如果當年德國正在超越英國,柏林為什麼要發動戰爭,而非等待持續進行的趨勢來確保其主導地位,無需冒風險和承擔戰爭成本?而且 ,如果德國已經比英國強大,為什麼它會輸掉這場戰爭?合理的看法是,在一些重要方面,德國畢竟沒有超越英國,甚至沒有能力趕上英國 。而且德國的聯盟比反抗德國的聯盟衰弱。承認了這一點,轉而會質疑適當的分析單位是否應該是聯盟,而非單一國家,而且萬一中國面臨和美國及其盟邦的對抗,中國能夠指望哪些國家成為其盟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