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德專文:美國人對中國崛起的反應─權力轉移、問題轉移和政策轉移

2023-02-09 05:50

? 人氣

美國總統川普國情咨文。敘利亞戰爭。(美聯社)
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的馬凱碩如此評論:「中國是當今 [2010年] 唯一的30年來不曾向邊境外發射過一顆子彈的强國⋯⋯對照之下,美國即使是在歐巴馬總統平和的任期内,在2016年還向七個國家投下了兩萬六千枚炸彈⋯⋯」。(資料照,美聯社)

誠然,如果一個國家克制自己不動用武力,這種克制可能顯示它缺乏動武能力,也不一定表明此國對現有局勢感到滿意,或在有能力耀武揚威時會繼續克制自己。因此,中國在過去這段時間沒有動用武力,並不一定表示它「心滿意足」、「不是修正主義」的國家。但反過來考慮也很重要。如果某個國家確實頻繁、明目張膽地使用武力,這肯定不是一個「滿足的」「維持現狀的」國家的標誌。美國近期的言行顯示,現任的霸權國家是可能採取修正主義的(這一點和權力轉移理論相反)。但美國的修正主義言論,卻漠視美國比中國更像是修正主義大國的充分證據,顛覆了我們對這個概念的共同理解,以致白變成黑,黑變成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尼克森、福特和卡特執政時期 ,中美關係更加合作且友好,當時中國的經濟與社會更封閉,而且政府更專制。但在那些年,美國關於中國的學術論述和公眾輿論,描繪的是比今日更友善、更親切的中國——因此我的論點是(官方的)政策轉變,預示(學術上的)問題轉變,而今日美國盛行的論述,描繪的是雄心勃勃、堅定自信的中國,醉心於挑戰美國勢力和國際秩序。此外,儘管華府的論調是如此,美國目前對中國的反對,其實和中國國內的威權制度、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一黨專政或苛待新疆維吾爾人,幾乎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其中一些特點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改變,另有一些特點,自1970年代和1980年代(當時中美關係遠比後來合作友好得多)以來,甚至還有改善。

中美之間的地緣戰略競爭,近期已經蔓延到商業和技術領域。兩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導致相互課徵關稅,不久前美國還努力限制或阻止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入外國市場和獲得外國技術。華府一直在遊說其他國家禁止華為公司參與其5G基礎建設,理由是華為可能被中國政府利用去收集情報,以及披露其客戶的私人訊息。諷刺的是,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曾經說,在2015年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電話談話進行了秘密錄音的正是美國。他表示,美國也要求本國的公司提供打擊恐怖主義所需的訊息。美國指控中國從事間諜活動,但美國自身的行為,例如史諾登(Edward Snowden)披露的有關國家安全局與歐洲政府和美國電信公司合作的大規模監視計畫,削弱了那個指控的力道。

結束本文之前,來談談台灣目前的防禦困境,是很恰當的。美國是造成這個困境的一個重要角色。台灣最有效的自衛方式是發展自己的核武器。美國幾度向台北施壓,要它停止核武計畫,甚至威脅如果不照辦,將對台灣實施制裁。由於缺乏核武器,台灣無法遏制中國的入侵威脅。這種情況也導致台灣年復一年依賴以高價從美國進口的常規武器,即使所購買的不是最先進的武器。這種情況自然會增加美國對台灣的影響力,尤其是考慮到華府可以隨時減少(甚至停止)對台軍售。當然,台北如果決定研發核武器,會引起北京的強烈反應,甚至可能導致它入侵。這種情況的諷刺之處在於,華府和北京其實是造成台灣今日防禦困境的心照不宣的夥伴。再者,華府顯然已將加強台灣防禦的目標,置於更重要的防止核武擴散的目標之後。當然,如果台灣擁有核武器,就不會像現今這樣依賴美國的保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