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從黑洞觀測談台灣基礎科學優勢 陳明堂:成為關鍵少數比攀比重要

2022-09-18 09:30

? 人氣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明堂(見圖)17日出席思沙龍「星空仰望共此時 — 從黑洞研究看兩岸的科學投入」論壇。(顏麟宇攝)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明堂(見圖)17日出席思沙龍「星空仰望共此時 — 從黑洞研究看兩岸的科學投入」論壇。(顏麟宇攝)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17日舉辦「星空仰望共此時—從黑洞研究看兩岸的科學投入」,邀請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明堂發表演說。陳明堂以過去黑洞觀測的國際合作經驗指出,台灣不需要和大國互相比較,重要的是成為「關鍵少數」,發揮靈巧特性並培育有遠見的人才,才能提前為未知的未來做好準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明堂自1995年任職天文所至今,任內建立中研院「次毫米波陣列」;設計並建造亞洲第一座宇宙背景輻射陣列(李遠哲陣列);也曾擔任智利ALMA陣列台灣部分的總工程師;並曾負責格陵蘭望遠鏡計畫,建造出北極唯一的天文觀測站。

陳明堂指出,目前可見最大的2個黑洞,分別是銀河系中心和M87星系中心,目前的圖像是利用無線電波訊號所得,因為黑洞周圍很多星塵,所以可見光是看不出來的,如果要看到這兩個黑洞,就要使用事件視界望遠鏡。

陳明堂說明,觀測黑洞是一個世紀合作的計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為了同個目標努力,他當時是因為在夏威夷有操作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的經驗,所以才有機會去參與「地表最強望遠鏡」ALMA的企劃,該企劃共有3個負責系統整合的單位,包含美國國家天文台、南歐天文台,以及台灣的中科院,雖然份量很少,但也有實際的貢獻,後來也參與東亞天文台及格陵蘭天文台的相關計畫。

陳明堂說,東亞天文台是80年代英國主導所建設,其使用麥斯威爾望遠鏡進行觀測,而東亞天文台原先是由四個區域合作,包含中國、台灣、日本及韓國,四方出錢運作,後來中國和日本出資減少,所以就開始找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等地合作,原則就是要建立亞洲的天文中心,讓各國可以一起工作,科學就是一定要有合作,我們和中國在黑洞觀測方面的合作,就是透過東亞天文台進行。

兩岸天文合作行之有年 陳明堂:都以科學為主,不會有其他瓜葛

陳明堂指出,事實上台灣和中國在天文觀測的合作已經行之有年,也一直合作到現在,大家也都以科學為主,不會有其他瓜葛,此外即使中國科技很強,但在孔徑合成技術上,和台灣的發展也有所不同,中國的「VLBI陣列」操作頻率低,解析力不夠看黑洞,但效率很高,主要用於登月計畫及太空探索,僅少數時間用於天文觀測。

陳明堂強調,基礎科學的重點是改變觀念,而不是像「14奈米變3奈米」的技術改進,以他來講,他年輕時也不會想到現在會有網路、GOOGLE、自駕車、上火星,這種觀念上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以中國而言,大國有大國的思考方式,慣性、人口也比較大,整個情勢要改變是很慢的,所以大國一定要自行去預測「未來」要做什麼。台灣則是非常靈巧、靈活,做的東西小而美,也有很多合作夥伴,有變化時台灣也能很快改變。

陳明堂也說,科學研究這方面就是大家各有擅長,不需要互相比較,海豚和大鯨魚比也沒意思,但台灣的重點應該是「人」,就像股票投資不能一直都炒短線,應該要去判斷什麼是未來,因此就需要有遠見、有經驗的人才來訂定目標,再來就可以投入資源,這就是基礎科學。

20220917-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明堂(左)、新北市秘書處長饒慶鈺(右)17日出席思沙龍「星空仰望共此時 —從黑洞研究看兩岸的科學投入」論壇。(顏麟宇攝)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明堂(左)、新北市秘書處長饒慶鈺(右)17日出席思沙龍「星空仰望共此時 —從黑洞研究看兩岸的科學投入」論壇。(顏麟宇攝)

陳明堂認為,台灣不需要什麼都做,做基礎科學還是要有自己的方向和時間考慮,一個學生從學校畢業到社會上成為有領導力的人大概需要磨練20年,但老實說沒有人可以預測20年後會如何,所以這時候就應該要培養會思考、追根究柢、開闊界線的人才,以預備未知的未來,這就是基礎科學領域必須要投資的,必須要為下一代著想。

最後,陳明堂說,他並不會太悲觀,只要我們可以掌握方向,還是可以做的到想做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投資人才,要把人才變成我們的資產,要給他們自由的空間去探索,去做一些沒辦法想像的事情,因為未來就是沒有辦法想像的,台灣雖然人少、資源少,但應該做的就是「關鍵少數」,這就是他從黑洞觀測合作中所得出的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

羅立邦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