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用樂齡科技產業來應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

2022-06-09 05:30

? 人氣

高齡社會科技可以運用的範圍極廣。圖為北榮把機器人、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等科技,應用在醫療照護上。(取自flickr@總統府)

高齡社會科技可以運用的範圍極廣。圖為北榮把機器人、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等科技,應用在醫療照護上。(取自flickr@總統府)

臺灣的社會早在1993年就已相當高齡化,到2018年更是正式步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了總人口的14.6%。根據國發會的統計預測,到了2025年,臺灣老年人口將突破470萬人,占總人口的20.1%,追上日本而成為「超高齡社會」。除了年長者人數變多之外,臺灣每年的全國生育率從2005年之後就低於1000萬人,遠追不上每年年紀跨過65歲而正式成為高齡人口的人數。這種人口老化現象不是近幾年的事,在經建會改組成國發會之前就曾根據臺灣的人口老化統計模型,預測100年以後,臺灣人口恐將剩下800萬人不到。可以見得未來青壯年人口將面臨難以想像的扶養比負擔—到了2026年,平均一位退休者需要3.3位工作者負擔;而到了2051年,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最高峰,85歲以上年長者甚至將追上1993年時的全國老年人口數量。屆時平均一位退休者,需要1.6位工作者來負擔,將成為青壯年人口嚴重的開銷負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口高齡化造成的勞動人力驟降,會對臺灣的經濟發展產生嚴重衝擊以,但卻未見國家政策有因應這樣的社會結構漸變而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包含長照政策、醫療量能的重新規劃、偏鄉地區年長者照護、社區緊急救援網絡,或引進年長者照護的新技術。

日本戰後嬰兒潮被稱為「團塊世代」,對日本戰後經濟奇蹟有重大的貢獻。但到了2007年之後,人數眾多的團塊世代相繼退休,日本的年金、醫療保險等政策也面臨嚴峻挑戰。而與臺灣不同的是,日本掌握了樂齡產業的商機,與芬蘭等早在一個世紀前就轉型成福利型國家的北歐各國,發展跨國健康福祉科技產業模式。無論是在國內的醫療業、AI科技業、社會企業等均創造了新的商機與工作機會,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長照產業或照護輔具科技業。

照護科技的發展日益蓬勃下,已經能做到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事了。日本的智慧伴護機器人如本田的Asimo和三菱的Wakamaru,可以在獨居老人的家,24小時照護年長者的生活起居,並監控他們的健康狀況。在出現緊急事件時可隨時通報鄰近醫院,負擔起很大量的長照人力。也有像RI-MAN款式的醫院照護機器人,可以進入重感染隔離區照顧病人,甚至可以精密溫柔地將病人抱起移動。

移動性的科技也不落人後。例如羽田機場提供了智慧輪椅,供任何有需要的人使用,所以無論是行動不便者、孕婦,或長途跋涉的疲勞旅客,都可以坐著智慧輪椅在機場穿行,無論是小臺階、跨樓層,甚至到戶外,都不是問題。至於行李,則可借用另一種專門載運重大行李的運送機器人跟隨,對年長旅客的關照真的可說是非常悉心。除了冷冰冰的輔具機器人,日本甚至研發了樂齡心理療癒輔具,例如Paro就是一款可愛毛茸茸的寵物型療癒機器人,可讓一些長期獨居或被病痛折磨的老年人們有些慰藉與陪伴感,對年長者照顧以及減輕長照業者的負擔都有相當積極且完整的發展。

臺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多年,但社會上連無障礙設施都還很不足,年久失修的公園設施或坑坑洞洞的道路都對老年人造成潛在的風險。政府不妨可以參考一下鄰近的日本所採取的社福措施,培養臺灣樂齡科技產業的發展,並將重心從對外戰略拉回對內的社福關注。

臺灣一直以來,在全國經濟發展與兩岸攻防上幾乎花光了所有的政治量能與籌碼而冷落社福政策已久。一場疫情就把所有的社福漏洞全數抖出,無論是偏鄉醫護、醫療量能不足、醫療人員過勞、年金改革、健保預算崩潰、物價飛漲、大量獨居老人人口,或青年租屋困境,皆反應了政府在政策選擇上的偏心。政府真的需要面對飛速變化中的人口結構與社會需求,把注意力跟資源多留點給國人吧。

*作者為業餘政治評論員、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在學生、大九學堂二期學員,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