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岩谷將專文:日軍為何始終未攻進重慶?

2022-06-09 05:50

? 人氣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得到英美的支持,蔣介石抗日的決心和力量變得更堅強。圖為1940年蔣介石宋美齡和陳納德。(取自維基百科)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得到英美的支持,蔣介石抗日的決心和力量變得更堅強。圖為1940年蔣介石宋美齡和陳納德。(取自維基百科)

抗戰期間,日軍占領了中國半壁以上的江山,北平、上海、南京、 廣州、武漢、長沙、衡陽等重要都市,一一落入日軍之手,但日軍卻始終沒能進攻國民政府的抗日中樞重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日軍曾經數度接近重慶。1940 年日軍占領宜昌,宜昌扼三峽水路咽喉,是長江西進重慶的門戶,當時震驚了整個重慶,日軍如再繼續進攻,國民政府就危險了!結果是,日軍雖占領了宜昌,其主力部隊卻自動撤回原駐地。1943年5月,日軍再度來到宜昌,在石牌要塞與國軍展開激烈戰鬥,幾度猛攻,都沒能拿下石牌,最後決定撤退。最後一次是1944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時,日軍第一師團曾接近潼關對面的風陵渡,胡宗南兵出關中,在靈寶與日軍激戰,截退日軍。

為了攻進重慶,日軍曾多次制定「西安作戰」及「四川作戰」,發布作戰準備令,翔實規劃、認真準備,還做了演習。計畫的內容雖有變化,但不外乎兩條路徑:

從山西西部過黃河,控制西安,然後南下占領重慶。或是 從宜昌沿長江三峽西進,攻占重慶。  

兩條路徑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拿下重慶,重擊國民政府,使其崩潰或屈服。這些作戰計畫最後因為種種因素,都未能實現;但從日軍動念、規劃,到最後不得不放棄的過程中,顯示東京的戰略意圖和政策動向,亦反映出太平洋戰場與中國戰場的密切關係。

抗戰前期,日軍信心滿滿,戰略是速戰速決,不把戰線拉得太長,所以並無攻占重慶的計畫。武漢會戰後,日軍資源更加吃緊,對華戰略調整為「政略」、「戰略」並進,實際上是以「政略」為主,手段 包括誘降、和議、扶植親日政權等等;戰略方面則進入中日兩軍相持的階段。此外,四川周圍都是崇山峻嶺,攻入四川太困難;而且,大部隊向西作戰,後面龐大的占領區必出問題,所以,日軍也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重慶上面。

1、南方作戰亟需解決中國戰事

直到1941年日軍準備南進,南方作戰需要龐大的兵力及戰備資源,而數十萬日軍被拖在中國,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又堅不妥協,如何打破僵局,把在中國的兵力及資源轉用到太平洋及南亞戰場,成為日軍的重要任務。於是,東京大本營及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開始籌謀盡快解決中國戰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南方軍」勢如破竹,三個月內幾乎拿下了整個東南亞,日軍士氣大振。為配合戰局發展,大本營逐漸將戰爭資源轉移到南方戰場;在中國的幾次作戰,也大多與太平洋、東南亞戰局有關。日本迫切希望藉國際局勢的變化來加重對重慶的誘降,盡快結束中日戰爭。

然而,日軍在東南亞的勝利並沒有影響蔣介石抗日的決心,對重慶的和平工作也始終沒有成果。相反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得到英美的支持,蔣介石抗日的決心和力量變得更堅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