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周觀點:我們失去,或不曾擁有的自由

2021-11-04 05:40

? 人氣

表面上言必稱民主,但做的卻是與自由為敵、撕裂社會的事,台灣正走在極權的路上殆無疑義。(資料照,陳品佑攝)

表面上言必稱民主,但做的卻是與自由為敵、撕裂社會的事,台灣正走在極權的路上殆無疑義。(資料照,陳品佑攝)

對於個人來說,我心目中的「自由」,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自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渴了,決定要買一瓶飲料,是買可樂呢,還是果汁呢?這要決定於過去你所看到過的商品廣告。

同樣地,你喜歡或討厭某一個政黨或候選人,要取決於你受的什麼樣的教育和接觸過的訊息(有時候,人們把這個過程稱為洗腦)。

從某方面來說,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和訊息就好像是我們所呼吸的空氣,或是魚對於河水,是自然而然地接受,而毫無違和感覺的。我們的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但是對於由什麼樣的內容來構成這個「意願」,卻無法選擇。

人有獨立於他的成長背景的自由嗎?很難,除非通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和深刻的反省。

在2014年法國高中升大學的哲學考試試題裡,就有這麼一道題目:

    <是否有選擇就算是自由?>

我們可以據此想像:一個極權政府在貨架上擺滿了各種可樂、果汁、咖啡、茶和乳品,並且播放500個電視節目頻道,人們便可以認為自己擁有充份的自由了,不是嗎?就像是名著《美麗新世界》裡所預言的「理想」社會 -- 人自出生起便按照階級加以制約,並在生活中提供種種娛樂、正面訊息和藥物來麻痺他們的思考,以消除任何異見和不滿的可能。

在我們的社會裡,大部分的人對於能擁有這樣一種假象的自由,就覺得十分幸福了,並且認為有錢人的自由顯然比窮人更多。我們能夠理解西方人所說的自由在本質上是什麼東西嗎?

一位英國的保守派議員兼作家寫了一本書,叫做《自由的基因:我們現代世界的由來》(How we invente freedom / Why it matters -直譯為「我們如何發明了自由,為什麼它很重要」),他在引言裡寫道:

“本書講述了自由的故事,解釋了為什麼自由與其說是「西方的」、毋寧說是「英國的」獨特發明。它向我們揭示了歐亞大陸西端一角濕冷孤島上的居民如何偶然間發現了國家是個人的公僕而非主人的觀念。

這一革命性觀念創造出了財產與契約的概念,反過來又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資本主義進程。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上,第一次生長出了獎勵創造生產、而非弱肉強食的制度;這套制度被講英語者所攜帶,一路漂洋過海,或者借助殖民統治者的強制推行,或者經由忠誠的拓殖者自覺履踐,在1787年的費城,以純粹和精妙的形式凝結在美國憲法中。

自由是英語民族成功的秘密,已經成為現代人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視它為理所當然,以至於常常忘記了這一價值正是繁榮與有序的基礎。”

坦白說,這是把過去的成就一股腦塞進來,所創造出的一種「後入式」的自由。美國的保守派甚至能夠把一種牛仔式的自由無限上綱到,認為任何來自於政府的服務都可能是對自由的潛在傷害。而站在它對立面的「自由派」則認為,必須擴大政府才能夠對抗自由的最大敵人 -- 經濟蕭條。這很有趣 -- 竟然會有兩種對立的自由 -- 對吧?(顯然,社會主義國家同樣地也可以宣稱「國家是個人的公僕」、「尊重財產和契約」、「獎勵生產」等等,依樣畫葫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