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珮芬觀點:蓄勢待發──以商業模式思考大學全英語授課規畫

2021-08-27 06:40

? 人氣

近年當道的教學創新、翻轉教室做法,應用在全英語授課同樣合適。(資料照,炳文攝)

近年當道的教學創新、翻轉教室做法,應用在全英語授課同樣合適。(資料照,炳文攝)

筆者在大學任教十餘年,任教初期鮮少大學教師投入全英語授課,筆者以自我期許的心態開始採取每學年開設一門全英課程,也曾至泰國的大學短期授課多年(當然也是全英授課)。累積了多年經驗後,對於全英語授課之關鍵考量點,有些心得與淺見,想要在此分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很期待台灣的大學可以有系統且規律的開設足夠的全英語授課課程。行政院2018年起推動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政策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各大學也開始積極規畫,使得這個期待有了真正實現的可能。

教師以師徒制方式,帶領有意願跨領域學習的學生,深度學習專業課程或第二專長,修平科技大舉行學師生成長社群暨教學實踐成果展。(圖/修平科技大學提供)
全英語授課不等於英語教學,是大學專業課程以英語為授課語言。(資料照,修平科技大學提供)

全英語授課不等於英語教學,是大學專業課程以英語為授課語言。在非英語系國家,英語是一門學科,可以中/英文授課,在大學端的英語課是必修的通識教育課程之一,學生具備高中以上的英語程度,具備基礎之英語溝通能力(當然個別差異仍大)。而本文所談的全英語授課,是指以英語為上課主要語言,在英語課以外的專業課程實施單/雙向之講授、討論、報告、指派作業等課程活動。

許多大學教授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俱佳,應用在專業課程的教授足以勝任。只可惜大學授課講求教師的高自主性,彼此之間交流不足,且學校缺乏系統性及長遠性的全英語授課規畫,只有零星式奬勵,以致於很多大專院校實施了多年的「獎勵教師全英語授課辦法」沒有實質的成效。以下是筆者對於大學全英語授課之觀察與建議。

觀察一:擔心學生聽不懂

許多老師對於全英教學的疑慮,是擔心學生聽不懂,教學效果不佳,甚至影響了該課程之教學評量成績,因而對於在課堂試行英語授課感到遲疑。

建議一:針對此疑慮,我建議課程內容的設計要簡單,偋除該學科內容中最艱澀的部分。採取互動式學習,教師與學生在課堂發言的比例大約1:1,增加小組討論與報告份量 (當然,要鼓勵學生以英語溝通)。以每周三小時的課程為例,教師講解/講評與學生討論/報告的時間大約各1.5小時。與其擔心學生聽不懂,不如擔心學生沒收穫,讓學生也有用英語發言的機會,同時增進其英語溝通能力,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個很大的收穫。

觀察二:多元教材不足,上課以講授為主

教師們花了大量時間準備專業科目的英文教材,在課堂上賣力的講解,又因為擔心詞不達意而更費時費力地講解。結果使得教學進度緩慢,壓力更大。整學期下來只覺得吃力不討好,澆熄了原本想要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美意。

建議二:感覺吃力不討好是我早些年在全英授課時的親身體驗。我的建議是,增進教學成效,無論是母語授課或英語授課,做法其實是很類似的。

上課原本就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不能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近年當道的教學創新、翻轉教室做法,應用在全英語授課同樣合適。一般課程授課時採用的多元教材,以及各種可以增進教學成效的努力,一樣適用於全英語授課課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