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赫魯雪夫到戈巴契夫:《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選摘(2)

2018-02-04 05:10

? 人氣

作者指出,雖然世界各國對戈巴契夫的評價普遍不錯,認為他是位避開危機的領導人,但國內的輿論仍與國際大不相同。(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指出,雖然世界各國對戈巴契夫的評價普遍不錯,認為他是位避開危機的領導人,但國內的輿論仍與國際大不相同。(取自維基百科)

赫魯雪夫與「解凍」

「史達林死了。」──聽聞了握有所有權力的獨裁者之死訊,蘇聯的人民都非常地震驚與悲傷。史達林的遺體後來也做了防腐處理,與列寧放在一塊。此時的蘇聯人民們,戰戰兢兢地等待站上「列寧與史達林墓」的新領導人出現。後來,後繼主席暫定由馬林科夫擔任,而包含他在內,從共產黨幹部的權力鬥爭下脫穎而出的,還有一位叫尼基塔.赫魯雪夫的人。赫魯雪夫生於庫爾斯克,原先是頓巴斯的煤礦礦工,他對史達林非常忠心,這也讓他免於被冠上各種「罪名」。儘管他當時已五十九歲,精神卻同樣硬朗。在政治上,赫魯雪夫用著自己的一套方式,成功帶出了自己的風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赫魯雪夫上任後,應人們的要求,平反了在史達林時代中「大清洗」犧牲者的名譽,並且更進一步決心批判「個人崇拜」思想,而這也是他任內中最具象徵的政績。當時蘇聯的問題所在,即便不是黨幹部,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在史達林死後一段日子,赫魯雪夫成立了有關「大迫害」的調查委員會。後來,調查委員會繳出的報告,其呈現出的數據令赫魯雪夫等領導人物都感到非常愕然,這令赫魯雪夫立即採取了行動。一九五六年二月,第二十屆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裡,赫魯雪夫在會期最後一天,也就是二月二十五日時拿出了這份秘密報告《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展開了對史達林的一連批判,這份報告很快就在黨員間傳開。同年六月,美國國務省亦將此報告翻譯成英文並公開。

赫魯雪夫對史達林的批判,給了全世界一道很大的衝擊。雖然有極少國家像匈牙利一樣,最終選擇與蘇聯抗爭、發起「動亂」(註:此處指「匈牙利一九五六年革命」),但是在報告公開前都一直被神格化的史達林,他的光環就這樣被赫魯雪夫硬扯下來。知道了真相的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家與信奉者,他們所受到的衝擊,可說是難以形容的。接著,俄羅斯內開始平反在肅清、勞改營刑罰中成為犧牲者們的名譽,透過「再審」,有超過一百萬的人獲得釋放、超過一百萬的死者恢復了名譽,並都獲得了些許的補償。一九六一年,史達林的遺體被移出了列寧陵墓,並重新進行火葬。他的骨灰被「降階」,移到了位於陵墓後方,與革命功臣一同葬在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之中。

史達林與毛澤東 大
史達林與毛澤東

在史達林死後,知識分子之間發出了要求自由化的聲音。在文學界裡,首先有位愛倫堡,發表了《解凍》(第一部於一九五四年發行)一書。「解凍」一詞,被當作是該時代自由化的象徵廣為使用,但眾人對這詞的概念還並未全面普及;詩人巴斯特納克寫的小說《齊瓦哥醫生》,則因為內容對「政府採取批判立場」,因此未能在國內發表。但到了一九五七年,這本書成功在義大利刊行,巴斯特納克更於翌年被選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然而因為蘇聯當局的組織攻擊下,巴斯特納克最終謝絕受獎。此外,擁有長達八年在勞改營度日經驗的索忍尼辛,在一九六二年發表了《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而准許它刊載在雜誌上的人,正是赫魯雪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