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發現小行星逾800顆 雲門、齊柏林之名長存星空

2021-03-08 20:10

? 人氣

中央大學舉辦《小行星的故事》新書發表會。(中央大學提供)

中央大學舉辦《小行星的故事》新書發表會。(中央大學提供)

善行感動社會的愛心阿嬤陳樹菊、以舞蹈撼動國際的雲門,不僅在這個世界留下了足跡,如今也成為星星的名字,在宇宙間持續閃耀。國立中央大學迄今發現小行星超過800顆,並以各領域台灣之光命名上百顆,今日並出版專書《小行星的故事》,收錄背後的點滴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於1999年設立,是全國最高的天文台,在小行星觀測上有豐碩成果,從2002年發現第一顆小行星以來,已發現超過800顆,其中100多顆並完成命名,中央大學將其中40顆小行星的命名故事收錄為專書,今舉辦發表記者會。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探索星空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而國際上對小行星的命名規定,要遠離商業、政治色彩,因此以人文、永續關懷為主軸,像是中央前幾年有以陳樹菊來命名,最近一次則是齊柏林,他強調,雖然中央大學是研究型大學,但科學發現跟工程進步是要造福人群,要秉持人文關懷。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院士葉永烜表示,國外發現小行星,常常是以家人、父母、太太來命名,而台灣重要的是人文價值,中央大學的小行星命名,主要希望能彰顯出台灣價值,如以文學家鍾理和、表演團體雲門等為名,表達感恩之外,也希望得以後世流傳。

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表示,國際上小行星與彗星的發現、命名,都是由國際小行星中心(MPC,Minor Planet Center)審核,時程上快的話1、2年,慢的話則要5到10年,因為觀測小行星公轉一圈大概要3、4年,鹿林天文台從2006-2009年之間,總共提交了十幾萬筆的資料,最後確認為新發現的有800多顆,目前已有400多顆取得永久編號。

林宏欽說明,小行星取得永久編號後,就會進入命名程序,交給命名委員會審查,目前中央大學已經命名的小行星有100多個,這次是從其中挑選40個故事出來編寫成書,而已經命名的行星,從此在國際上就是通用稱呼,「就像太陽就是sun一樣。」

林宏欽也談到,一個單位每年只能提交12個命名申請,而如果取得永久編號後10年還沒完成命名,命名權就會歸MPC,而這兩年因為國際疫情影響,也拖延到命名程序,中央大學目前也還有十幾顆小行星命名在等待審核。

林宏欽指出,小行星、彗星的發現,早期其實多是透過業餘天文愛好者,近20、30年才變成專業研究課題,因為它們可能有液體存在,或有撞擊地球的可能,而鹿林天文台切入的時機點剛好,雖然規格不是特別大,但當時國際上還沒那麼多大型望遠鏡在觀測,才能有這麼多成果,「算是天時地利人和,運氣特別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