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替業者提鞋都不配的「萊豬進口5原則」

2020-12-07 07:20

? 人氣

雖然有萊豬進口5原則,貌似替食安把關,其實民眾仍難避萊豬下肚之風險。(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雖然有萊豬進口5原則,貌似替食安把關,其實民眾仍難避萊豬下肚之風險。(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雖然立法院已上演過一場「豬腸內臟與拳頭齊飛」的特殊戲碼,還有從「1個打35個」到「被鎖喉」,話題不斷又吸睛,而且再次揚威國際,引起外媒注意及報導,不過,當然是擋不住萊豬的開放,行政院端出「萊豬進口5原則」以安民心,但這5原則其實虛晃一招,民眾難躲萊豬下肚風險。坦白說,要談對民眾的保障,這5原則還遠遠不如進口業者聯合「不進萊豬」聲明,簡直是「提鞋都不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行政院在11月26日公布萊豬進口的5大原則,包括:未查廠不給進口、逐批查驗才進口、部位列號管源頭、標示跟著肉品走、校園只用國產肉等。

從去年8月底總統蔡英文宣布開放萊豬進口後,相關部會對如何管理、開放原則政策缺乏規劃,時常一變再變,對外界要求的嚴格管理與標示,更是一推再推。因此在經過近3個月後,行政院終於公布萊豬進口原則,既要查廠又要標示,無疑是一個「鉅大的進步」。

遺憾的是,其中藏太多文字遊戲,對實務運作有了解者也知道,這5大原則很可能是虛晃一招,對民眾要規避吃下萊豬,幾乎毫無幫助、更無引導效果。

以「未查廠不給進口」原則為例,聽起來非常嚴格的為食安把關,應該要為行政院拍拍手說它好棒棒,但實際上是空包彈─政府派人去查廠,看得出那些豬有萊劑嗎?其實,民眾唯一介意、且需要政府把關者,就是進口到台灣的豬肉是否含萊劑,查廠就能避免萊豬進口嗎?更何況行政院的規定是未曾進口的廠才要查廠,已有進口的廠不必查,這樣有意義嗎?

再以「標示跟著肉品走」原則而言,聽起來政府會嚴格執行標示的要求,民眾可藉此趨吉避凶,但實際上所謂的標示跟是否為萊豬(有沒有驗出萊劑)關係不大,因為所謂的標示是指:所有都要清楚標示台灣豬還是美國豬等國外進口豬。所以只是標產地,你不會知道你拿起來這塊美豬或西班牙豬,是零驗出還是有驗出?

至於其它原則,「部位列號管源頭」聽起來是一種嚴格的「就源管理」,事實上增加的豬肉品貨號只是部位的分別,而非是否為萊豬的分辨,所以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行政管理細節。「逐批查驗才進口」更是玩足了文字遊戲,乍看之下,覺得政府每批進口一日內都查驗,民眾食安有保障;但問題是政府的標準與民眾的標準、期待迴異;民眾不要吃萊豬、要求零驗出,政府的標準不超過規定(0.01-0.04PPM,不同部位標準稍有不同)就是合格、安全、可進口可食用。

換句話說,政府替你「嚴格把關,逐批查驗」後,放行然後告訴你說:安全、可食用;但很可能還是含萊劑的肉,對你而言,即使不到穿腸毒藥的地步 也是不想吃、不宜下腹的肉品;更別提在實務上,政府有多少人力可作到落實「逐批查驗」,就更不堪追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