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曹操能快速統一北方?揭他掃平群雄最強武器:士兵吃得飽,打仗沒煩惱

2020-08-12 18:50

? 人氣

曹操能快速統一北方,秘訣竟然在種田!(圖/IMDB)

曹操能快速統一北方,秘訣竟然在種田!(圖/IMDB)

曹操真正的優勢,讓他在漢末亂局中脫穎而出的,是「屯田制」的實行。他懂得從根本上對應這場戰亂,也就是回歸到人與土地的關係上。人和土地失去了穩固的連結,必定無法解決流民的問題,只要流民不斷產生,所有後續的問題也都無解。曹操在他所控制的領域進行改造,用今天的語言來形容,就是「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屯田」意味著改變軍隊基本的給養假定。亂局中的軍隊,很容易變成有組織的劫掠團體,以戰爭搶奪的方式餵飽自己,進而壯大規模。曹操改變了這種假定,他以軍隊的組織、軍隊的行動進行農業生產,也就是用打仗的方式來種田。將不直接介入戰鬥的部分軍隊轉化為農業生產力,逐漸形成「兵農合一」,為軍隊建立起自主的經濟基礎。

除此之外,曹操還採取了另一項措施,就是招募附近的地主,讓他們將自己所擁有的勞動力一併帶過來。地主在地方上長期經營,手下有佃戶、部屬、從吏等等,在戰亂中他們同樣面臨流離失所的威脅,於是曹操便吸引他們投靠過來,地主可以保有原先的組織,在曹操以軍事力量控制的範圍內獲得土地。雖然換了一塊土地,但地主仍然是地主,農業生產可以恢復、繼續。這時進行生產的新土地是受到軍隊保護的,其生產所得有一部分必須交給軍隊,但可以換來安全保障,再不用擔心辛苦耕作大半季的收穫被搶奪一空。

三國(圖/IMDB)
士兵吃得飽,打仗沒煩惱。(圖/IMDB)

當時另一個相對繁榮、勢力較為穩固的割據力量,是荊州的劉表。劉表占領之地的先天條件好,荊州既有的農業秩序破壞得較少。而曹操控有的兗州、豫州一帶,本來是農業秩序受害最嚴重的地區,如果不能找到方法重建農業,在經濟資源上就先輸了一籌,更無從與其他勢力競爭。曹操的聰明之處就在於看清這一點,藉由屯田和集中保護歸順的地主,得以建立起安全、有把握的農業生產基礎。

在此過程中,也浮現出後來在中古社會史上極為重要的新關係。戰亂使得原有的親族系統瓦解,流動中的人口很難依附親族組織,於是產生了一種新的連結關係、一種新的組織方式。「部曲」和「佃客」就是取代親族的暫時穩定的新關係。

部曲和佃客都是自願的生產社群,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是否擁有軍事身分。佃客加入農業生產社群,進行集體勞動,換取安全與溫飽;部曲則同時具備軍事身分,平時參與勞動生產,遇有戰鬥時就披甲上陣,隨同出征。這兩種組織,一方面提供了穩定的生產基礎,另一方面人們也獲得穩固的生存保障,不必再流離失所。

曹操在歷史上被刻畫為「奸雄」,其驍勇、奸詐、權謀的部分過於凸顯,往往就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具備的開創性眼光。曹操不是光靠驍勇、奸詐、權謀才坐大的,更重要的,應該是他重新整頓了人與土地的關係。

靠著這種既有開創性、又具根本性的制度安排,曹操控有的地區生產復甦,生產力開始成長,他才有條件將皇帝接過來,也才有實力以皇帝的名義、以高人一等的姿態,與其他割據勢力進行合縱連橫。

作者介紹|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不一樣的中國史5:從清議到清談,門第至上的時代──東漢、魏晉》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