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與奴隸制─剝削造成貧窮:《除了資本主義》選摘(3)

2020-08-07 04:10

? 人氣

亞當・史密斯認為,全世界都該施行對等的自由貿易,並反對奴隸制度及任何型態的壓迫。示意圖,(資料照,取自geralt@pixabay)

亞當・史密斯認為,全世界都該施行對等的自由貿易,並反對奴隸制度及任何型態的壓迫。示意圖,(資料照,取自geralt@pixabay)

史密斯具有全球性思維,他認為不僅歐洲,最好全世界都施行自由貿易。因此他也不吝高度讚揚美洲與歐亞航道之發現,認為二者是:「人類史上兩項最偉大又最重要的事件。」其意義更甚於文字或輪子的發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聽起來,這種評價或許令人驚詫,卻同樣與分工原則相關。直到今天,史密斯的創新思維依然是教科書上的內容:並非有市場便會形成分工,市場還須夠大。在一個自給自足的小村莊裡根本不值得開設大頭針工廠,毋須由一名日薪工人專職研磨或是加上針頭。唯有銷路夠好,分工才能獲利。依照史密斯的說法便是:「分工總是有限制的⋯⋯受限於市場大小。」

史密斯對技術進步抱持樂觀態度,他樂見連「非洲的國王」,亞洲或美洲原住民都有機會購買英國的工業產品,認為所有地球公民都應該能通過自由貿易致富。史密斯抱持歐洲中心的思想,並期盼將歐洲的啟蒙思想「出口」到全世界。但他並非沙文主義者,他心目中的自由貿易,是彼此對等的夥伴之間的商品交易,至於奴隸制與對殖民地的剝削,則是他大力反對的。

買賣、交易、買東西。(圖/pixabay)
史密斯主張的貿易制度,是彼此對等的夥伴之間的商品交易。貿易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他經常譴責「虐待當地居民」與對「毫無抵抗力的原住民進行掠奪」。史密斯認為歐洲之所以征服全世界,並非歐洲人智力較優越。他認為自十六世紀起,歐洲軍事優勢日增並創建大帝國,純粹是一種歷史巧合。

史密斯期盼歐洲能儘快失去其霸權優勢,如此則:「未來,殖民地人民或許能變強,又或者歐洲人變弱,使世界各地居民擁有同等的勇氣與力量,相互敬畏,從而嚇阻那些獨立國家,促使它們至少對其他國家的權利給予最基本的尊重。」

重商主義以為光靠貴金屬便能致富,在史密斯看來,對殖民地的貪欲正是證明此種謬誤觀念有多危險的確鑿證據。西班牙之所以征服南美洲,奴役當地原住民,便是為了滿足自己「對黃金的神聖渴求」。

英國在印度與美洲的殖民地雖然無法提供貴金屬,但英國人也擺脫不了黃金與白銀能致富的想法,只不過他們採取的是間接策略:他們的殖民地必須提供能換取黃金或白銀的昂貴產品供他們販賣。於是乎從美洲運來了煙草、咖啡與糖,從印度運來香料、靛青、棉布、絲綢、硝石、稻米和茶葉。

20200709-黃金,金塊,金子。(pixabay)
重商主義認為可依靠開採貴金屬致富,但在史密斯看來,對殖民地的貪欲正是證明此種謬誤觀念有多危險的證據。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十八世紀時,大英帝國還猶如一塊拼織地毯,係由直轄殖民地、私人地產、軍事基地與貿易公司的土地等組成,並未統一治理。當時受英國直接或間接管轄的有加拿大、美洲東海岸、部分西印度群島及印度東北方。此外,英國沿著非洲西岸還擁有一些軍事基地以從事奴隸買賣。今天我們將這些拼組起來的領地稱為大英第一帝國(Erstes Britisches Weltreich);至於澳洲、紐西蘭及非洲與近東的殖民地,則是相當久之後才加入的;但英國在今日美國的定居型殖民地於1783年獨立後,英國便喪失這處領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