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歐洲近代最殘暴的君王——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

2020-07-07 06:10

? 人氣

1960年,剛果終於獨立建國,但歐洲殖民者數十年來的「文明化」對這個新興國家的幫助很有限,政爭與內戰隨即爆發,蘇聯和美國先後介入,演變成冷戰中的代理人戰爭(proxy war)。西方國家支持的莫布杜(Mobutu Sese Seko)在1965年政變奪權,成為近代非洲最荒淫無道的獨裁者,1997年才宣告垮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61年剛果共和國各派系勢力圖(Don-kun, Uwe Dedering@Wikipedia / CC BY 3.0)
1961年剛果共和國各派系勢力圖(Don-kun, Uwe Dedering@Wikipedia / CC BY 3.0)

「對於這些歷史傷口,我要表達最深沉的遺憾」

比利時與獨立後的剛果仍維持密切關係,但比利時社會顯然不太願意碰觸利奧波德二世的殘酷行徑,年輕世代也並不熟悉那段黑暗血腥的殖民歷史,歷史學家霍克希德(Adam Hochschild)稱之為「大遺忘」(The Great Forgetting)。另一方面,這也要「歸功」於利奧波德二世的「遠見」:他在死亡前將手中的剛果檔案焚燒殆盡,留下一句名言:「世人無權知道我在那裡做了什麼事」。

老國王的雕像在比利時司空見慣,見證民眾歷史認知與道德良知的盲點,直到最近風起雲湧的「推倒雕像運動」。比利時民權組織成員查爾斯(Mathieu Charles)說:「移除雕像並不是要抹殺歷史,這麼做是在為歷史撥亂反正,並且創造能夠理直氣壯詰問主流敘事的新歷史。」但盲點有時形同黑洞,利奧波德二世侄兒勞倫特王子(Prince Laurent)最近受訪時語出驚人:「老國王從來沒去過剛果,怎麼可能傷害那裡的人?」

今年6月30日,剛果民主共和國慶祝獨立60周年,比利時國王菲利普致函齊塞克迪(Félix Tshisekedi)總統,信中寫道:「剛果自由邦時期,(比利時)犯下暴力與殘酷的行為,至今仍縈繞著我們共同的記憶。在之後的殖民時期,也造成了苦難與屈辱。對於這些歷史傷口,我要表達最深沉的遺憾。」

國王如此坦然面對過往的黑暗面,許多人視為比利時歷史的分水嶺。但是,菲利普國王並沒有道歉。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