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區MIT制度 蔡培慧憂台灣品牌瓦解

2014-02-15 18:04

? 人氣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15日上午,在自經區座談會中表示小農將遭受衝擊。(王立柔攝)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15日上午,在自經區座談會中表示小農將遭受衝擊。(王立柔攝)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是立法院下會期的重點法案,台灣教授協會15日上午邀請多位與談人,進行「是誰的自由經濟?又是誰的示範區?」座談會,其中,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指出,自經區將衝擊台灣70萬戶小農和家庭農業的生存,原物料不一定來自台灣、技術和勞工也不一定來自台灣的MIT(台灣製造)制度,更瓦解「台灣品牌」的意義,最後更會打擊小農外銷農產品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蔡培慧首先直指,除了資本家,有誰會在自經區內申請一個農場?且在「前店後廠」策略和其他規定的輔助下,資本家可以把辦公室設在自經區內就好,實際工廠設在自經區外,譬如說登記在桃園航空城,但仍在南投山上種茶,而這種方式也並不會為在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因為資本家為壓低成本,要不是機械化,就是引進廉價移工,且3年內不用繳所得稅。

蔡培慧也指出,台灣過去一直是家庭農產、小農經營,可以滿足國內的多樣化需要,台灣的果菜市場每天能運銷、拍賣的農產品超過100種,消費者選擇很多,但資本家生產農產品時考量的是最後的利潤、管理的方便,過程中不在意土地健康及品種多樣化等。

蔡培慧也提到,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非常低迷,從1985年台灣漸漸開始貿易自由化以來,至2007年就從56%掉到30%,目前則大約是31%,台灣的黃豆、雜糧等糧食多仰賴美國進口,蔬菜則從中國進口。雖然消費者可以從各國買到農產品,但事實上,全世界糧價都在上漲,進口農產品是漲價的。

此外,蔡培慧直指自經區對MIT(台灣製造)的規範相當荒謬,只要在自經區內加工,就算原材料是進口原料,甚至由外籍技術人員進行工作,也叫作台灣製造,比方說拿國外的稻米來做仙貝,而這種MIT認證無疑否定台灣品牌的價值,就像當大家覺得法國紅酒不再是法國生產、製造的紅酒,品牌價值就會貶值一樣。品牌的瓦解也更進一步讓台灣小農外銷產品更加困難。

蔡培慧強調,政府應該是為民服務的政府,面對台灣農業現況,農委會應致力扶持家庭農業的擴大生產,並擴大與消費者的連結,維持台灣農業本身擁有的多樣性,並延續農民長期積累的育種、耕作知識;至於為什麼要堅持小農生產的基礎?蔡培慧說明,唯有小農維持足夠的人數,鄉村文化才會延續,很多國家都認為農業是多功能的產業,應維持一定的農業比例,而比方說華人文學,有很大一部份也是建立在農村文化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