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漁電共生不能這樣搞,漁業署失職了!

2020-05-19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在養殖池上方建置太陽能板,這才是符合現今法規的魚電共生,且不危害漁民生計,還有助益收入,養出更健康漁獲的方法。(資料照,取自Guanting Chen@wikipedia/CC BY-SA 4.0)

作者認為,在養殖池上方建置太陽能板,這才是符合現今法規的魚電共生,且不危害漁民生計,還有助益收入,養出更健康漁獲的方法。(資料照,取自Guanting Chen@wikipedia/CC BY-SA 4.0)

漁電共生現今妥協的法規是 : 太陽能板遮蔽率不能超過四成,產量減產不能超過三成。這就明白表示漁業可犧牲,可退讓,這就是魚業署讓步犧牲漁民利益的思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漁業署於2013-2018年推出循環水養殖補助,但看看補助額度就知只是宣示作用,於漁民是杯水車薪,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漁塭循環水養殖需要有土木工程,流體機械的投資,是一個長期效益的投資。漁業署的補助額度只夠短期投資局部改善,自然不見效益。

宋天雄強調,台灣養殖漁業應該轉型科技化,釋放出來的土地可更好用來發展光電產業,共創雙贏。(圖/藍林生攝)
作者認為,漁業署的補助額度只夠短期投資局部改善,自然不見效益。(資料照,藍林生攝)

今日漁電共生不能只想剝奪漁民的土地,但不幫助漁民長期投資,改善養殖環境。

循環水養殖是全球趨勢。最起碼要將養殖區,與養水區(水質淨化區)分開。水質淨化區靠藻類,布袋蓮,或螺類….淨化水質,去除氨氮汙染。如此養殖區就能獲得好的水質與高溶氧, 終年養殖不用曬塘。養殖區範圍集中,利於捕撈與餵食。最後產量增加,魚病減少,整個能源消耗也減少。

水質淨化區需要陽光,讓藻類茂盛去除氨氮。但養殖區卻不需要陽光,避免直接日曬,不讓藻類孳生,降低水溫波動。魚不吃藻類,就沒有土味,水流中游動肉質會更鮮美。在養殖區上方安裝太陽能板,只有利而無弊。

位於台西的文蛤池結合立柱式光電養殖。(圖/水試所)
在養殖區上方安裝太陽能板,只有利而無弊。圖為位於台西的文蛤池結合立柱式光電養殖。(圖/水試所)

按今日法規,就可以規劃60%面積用於養水,40%用於養魚。產量不減反增,那需設減產三成的限制?

如今之計,農委會應增列預算大幅補助漁民改變成循環水養殖,或是光電業者出資幫忙。漁電共生就水到渠成,那需搞這種零和角力?漁電兩利才是漁電共生的解方!

這個美國大豆協會推廣的分池養殖系統(Separated Pond System)的改良版。在養殖池與養水池的比例為20:80。不必曬塘,魚糞可收集後處理成有減肥,用於農業。

如果在養水池中加上些曝氣式生物處理系統(靠微生物分解氨氮汙染,不須日照),養殖池與養水池的比例可以更接近。投資適度的設備,很容易拉到40:60的程度。

在養殖池上方建置太陽能板,這才是符合現今法規的魚電共生,且不危害漁民生計,還有助益收入,養出更健康漁獲的方法。

*作者為悠芙柏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