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以「道」定勝負的兩岸變局

2020-05-19 05:20

? 人氣

近日海峽兩岸因缺乏良性互動,官民間互相撻代,惡言相向,關係呈現緊張膠著狀態。(資料照,取自總統府官網)

近日海峽兩岸因缺乏良性互動,官民間互相撻代,惡言相向,關係呈現緊張膠著狀態。(資料照,取自總統府官網)

近日海峽兩岸因缺乏良性互動,官民間互相撻代,惡言相向,關係呈現緊張膠著狀態,媒體輿論間遂有「武統論」、「奪島演訓」、「三日滅台」等攻台聲浪報導與討論,沸沸揚揚,此起彼落,大有—戰方休,欲罷不能的磅礡氣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從《孫子兵法》即可一窺究竟兩岸兵戎相見的勝負。《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軍事著作,被稱為「兵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世界三大兵書之一。波灣戰爭中,美軍軍官幾乎人手一冊《孫子兵法》,也是僅次於聖經,全世界發行量第二的著作,現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流傳海外,長盛不衰,可見其思想對世界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孫子兵法是兵書,也是領導統御之術。
作者認為,從《孫子兵法》即可一窺究竟兩岸兵戎相見的勝負。(資料照)

《孫子兵法》開篇《始計篇》的『五事七計』則為戰爭成敗的關鍵。五事為:「道、天、地、將、法」。七計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五事七計』皆以「道」為首選,為重中之重。如何使全國人民一心一德,同仇敵愾,形成「上下同欲者勝」、「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的道,才是根本之道。如八年抗戰國人即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下,響應「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東南西北」、「守土有責」的感召,一致對外,造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道」,才能以寡擊眾,戰勝強敵日軍。

古今中外戰爭多以「道」定勝負,李淵取代楊廣、劉邦取代項羽、毛澤東取代蔣介石。美軍黯然退出越南,阿富汗三次擊退英、俄、美的入侵,均皆出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定律。兩岸間亦可以「道」做一分析比較,畢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者為退役教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