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再靠向國家資本主義,福禍難料!

2017-05-06 08:10

? 人氣

綠營財經大老吳榮義擔任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董事長。(顏麟宇攝)

綠營財經大老吳榮義擔任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董事長。(顏麟宇攝)

本周行政院長林全拍板國家級投資公司經營團隊,由綠營財經大老吳榮義擔任董事長,同時這家公司五月底前就要成立籌備處並向外募資,預定官民股各占4、6成。台灣因此多了一家「不官不民」的公司,同時也向國家資本主義再靠向一步;對台灣的未來,是福是禍仍難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缺乏新創、民間投資不振等問題,民進黨上台後的作法,除了所謂「5+2創新產業政策」外,最特別的是政府幾乎是自己直接跳下來投資─有資本額100億元的國家級投資公司,成立資本額10億元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在國發基金旗下成立一個規模達1000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至於近日以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擴大財政支出,當然更是百分之百的政府挹注與支撐經濟的作為。

某個角度而言,這種作法是向國家資本主義再靠攏,也算是近30年前開始的民營化潮流的反轉。

國家資本主義是指一種由國家與政府力量主導的資本主義制度,他的核心就是國有、國有控股、國營企業等;雖然現在全世界除了類似北韓外,並無百分之百的國有資本主義國家,但許多開發中國力─例如中東國家,政府主導經濟、在經濟體中占比高,而被視為國家資本主義,甚至中國亦被視為有濃厚的國家資本主義成份。

台灣早期當然是被列為國家資本主義系列國家中,而且是特殊的「黨國資本主義結構」;當時,從電信、油電到金融等大型產業或特許產業,不是國營企業絕對壟斷,就是黨、國企業主導。不過,台灣之後搭上80年代之後全球民營化的旋風,從1989年7月成立「行政院公營事業民營化推動專案小組」開始,許多原本管制的產業鬆綁、開放;公營企業逐漸釋股民營化。

在此之後的20多年,台灣討論到如何提振經濟、增加投資、強化競爭力等問題時,標準答案大體就是:政府應鬆綁、開放,作好法令制度與執法,改善投資環境,供應土地、水、電等生產要素。這段期間,即使是要加入政府力量對經濟的支撐,也是推動公共建設,以財政政策支撐經濟,政府基本上是不會重返早年,由政府拿錢投資、搞企業、包山包海的作法。

這點,蔡政府算是「把時針往回撥」。而這種作法,風險也大,可能為未來種下無窮後患與問題。

回頭看那股全球的民營化熱潮,及台灣推動民營化的原因,簡單講就是公營企業很難躲掉的效率低落、缺乏彈性、不夠靈活、浪費與官僚化,當然,還有政治干預造成的弊端與錯誤決策。市場化、民營化後雖然可能產生其它問題,但當時至少被認為可矯正公營企業的弊病。

依照政府的規劃,國家級投資公司將先成立專業投資管理公司,再由管理公司籌募創新產業投資基金,以尋找新創投資案、協助新南向為主;至於國發基金旗下成立的千億元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則除了投資新創公司外,也可以進行上市櫃公司的股權投資,協助台灣中小企業轉型、併購或升級。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