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有奶就是娘」!經濟,就是我們要的奶

2017-04-13 06:30

? 人氣

台灣經濟何時走出陰霾?(風傳媒)

台灣經濟何時走出陰霾?(風傳媒)

看見有人提及,臺灣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曾為科技龍頭,如今淪落為代工加工國…,我想請大家回顧一下臺灣的經濟發展史。其實臺灣大部分的公司工廠,都是中小企業,在民國70年以後出現的台積電等電子大咖顯現實力之前和之後,這些中小企業一直是以代工加工為主,並沒有改變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子業的蓬勃發展,拉起了臺灣的經濟奇蹟。民國77年以後,臺灣前所未有的經濟高峰出現了,而孕育出了現在當家的四五年級這一代。這一代人做了父母,是臺灣前所未有的平均收入最高的一代。現在的工資說是倒退到了十六七年前的水準,也正是四五年級生30多歲的黃金人生階段。

這個十六七年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何當時的富裕程度,在現今已經變成可悲的標準??年輕人不要說買房,連買輛機車都開始有困難?當然物價的飆漲,世界經濟的全面提升,是跑不掉的因素。但是,臺灣的中小企業,還是幾十年來一樣的中小企業,其實,並沒有走出去。臺灣一直是一個內需的市場,電子大咖除了股票和工作機會,跟一般百姓是沒有關係的。這份高薪,的確影響了臺灣許多其他的工資,相對地也影響了消費的水準和品質要求。

四五年級生當時開始大量的出國深造,是真正有在讀書吃苦的年代;為什麼「開始」有高比例的學子能出國深造?自然與經濟起飛,國民所得提高直接相關。這批後來的父母,對社會開始產生了質變的要求:生活開始國際化,服務標準要求國際化。而國際化的代價,勢必是大量的服務人工,進口成本。早期第一家量販店萬客隆,沒有撐過臺灣轉型所需要的時間,但幾乎同時進入的家樂福,卻因地制宜成為了臺灣量販業的霸主。後來的好市多,開了很多年也就維持四五家,一直做不大,被家樂福遠遠甩在後面;可家樂福在民國94年開始出現經營上的虧損,大潤發開始慢慢崛起,後來大潤發也開始出現虧損,而好市多在近幾年崛起了。好市多的崛起,主要是因為社會主流完全交到了四五年級生的手上,他們因為之前的經驗,和對於傳統食安問題的擔憂,以及自身經濟條件的允許,轉向消費進口食品用品。除了西化,日化越來越多,也有相當比例的人選擇了日本留學與遊學。

台灣量販店吸收各國量販店的經驗和養分。(圖為好市多賣場內景/維基百科)
台灣量販店吸收各國量販店的經驗和養分。(圖為好市多賣場內景/維基百科)

前面提到,臺灣一直是一個總體經濟的內需市場。一般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的產品外銷,當然賺的就是加工代工,以及賣東西給國內市場。農漁業更不消說,本來就是內銷為主,一直到了當年的香蕉外銷,才開始有了出國之路;而量的不集中而品質差異,加上外銷成本,匯率差異,無法大面積符合世界市場需求,也使得這一塊一直做不大。

撇開政府能做的,不管是補助,還是關稅協議,我們必須正視臺灣有一個天然的障礙,就是政治地位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早已經無關是叫中華民國還是叫做臺灣;因為這是世界上的一個特例,一個沒有被聯合國承認的政權,也幾乎沒有邦交的國家。這個問題基本上是無解的。而我們該問的是,政治上的東西,跟我們老百姓有什麼關係??我們要的是能豐衣足食,生活過得好。所以,問題又回到民生自己的身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