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朋友、事業混為一談,最後都失敗!他靠「這招」找到好的合作夥伴,雙方都愉快

2017-03-15 08:20

? 人氣

有人原本預計合夥做生意,但發生這樣的問題:本來是很熟的朋友,信誓旦旦給出不少承諾,當對方很相信也認同他的想法時,他卻突然愛理不理,而且在未經說明的狀況下,轉而跟其他人合作,原先談好的合作方案落得全無下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遇到這種狀況時,我們該怎麼面對?需要主動去找對方質問為什麼會這樣嗎?工作上的合作和事業上的合夥,相信類似的問題經常發生。合作這檔事情你情我願,不是某一方能強求來的。如果對方本來就不把你們的合作當一回事,也毋須為此多煩惱或多費唇舌。在這社會,多數人會依照自身利益狀況,做出最適合的選擇,哪怕是合作多年的夥伴也一樣。

我自己看待合作這件事情是這樣:「能滿足對方的利益為前提之下,再來跟對方談能夠給我什麼相對的回饋,彼此建立在互相都能從中取得平衡的狀態,依此原則作為雙方合作之依據。

只要有一方在合作的利益端失衡,有時候連最基本的朋友都不一定當得成。你永遠不知道上門來談合作的這個人,到底是為了跟你當朋友、還是為了分你的事業一杯羹,或是為了你背後所擁有的資源而來,決定事業合夥時要特別謹慎。

2
如果你不懂得別人的心情,你又怎麼能號招別人為你做事情。(圖/José Martín@Unsplash)

現在是朋友,不代表未來會是朋友,同理,現在不是朋友,未來也不一定不是。我認為重點在於自己的價值觀怎麼認定。我曾跟一位朋友談到合作的本質與意義,他分享了許多不錯的看法,特別他提到:「是朋友的,定當在能力範圍內全力幫忙,不計較得失,只要建立在有意義的狀態下,彼此互惠又能真心分享一些相互所能,沒有不幫的道理。」朋友,是他在社會生存的意義,也是他一路走來,帶給他最多的收穫。

我是這麼認為:工作場合中,有些人不一定真的想當你的朋友,他們看狀況能幫則幫,但用「幫」這個字又太過矯情,倒不如說是「各取所需」。所以,讓對方知道事情的運作狀況,保持雙向往來通暢的溝通管道,彼此的關係才會呈現正向發展的狀態。

基於最低底線不讓任何人吃虧,我總會先提出「我能給的」,再來向對方提「我想要的」,這一切全建立在彼此是互相需要、互相依賴的狀況下,而非單方面的給予、付出。

合作對我來講分成兩種:一種是有資源的找上有資源的;一種是沒資源的找上有資源的。前者我們一般來講就是普遍的「異業結盟、合作同盟」,另外一種則比較偏向「資源交換、短期投資」。不管對人、對事,把話講白了,很多事情才不會混淆。是朋友的歸朋友,但事業就歸事業,有些人喜歡將朋友跟事業混為一談,導致最後事業合作不成,連朋友的關係也跟著打亂。特別談合作這檔事,只要有一方委屈、難受了,把事憋在心裡不說出來,工作上像是給你一個悶棍再也不回頭,連朋友關係也同樣的無法再回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