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這是誰的電影?

2014-04-13 06:46

? 人氣

電影Brazil (1985) 劇情妙想天開,反烏托邦、反極權、反官僚主義,被視為電影界的1984黑色幽默。(電影海報)

電影Brazil (1985) 劇情妙想天開,反烏托邦、反極權、反官僚主義,被視為電影界的1984黑色幽默。(電影海報)

好萊塢電影史上,以反面烏托邦(dystopia)為題材的作品還真不少,但經得起時代考驗的經典寥寥可數。或許是受到英國作家歐威爾(George Orwell)小說《1984》的召喚,1980年代出現了三部擲地有聲的佳作:《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 1984),以及《巴西》(Brazil, 1985)。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巴西》堪稱好萊塢第一部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的電影,其時空既指涉過去又暗示未來,兼具寓言和預言的雙重旨趣。

故事主人翁山姆(Sam)是法西斯政權裡的基層公務人員,平時機械似的幹活,唯一的消遣就是做做英雄救美的白日夢。某天因一隻蒼蠅攪局,印刷文件裡的B誤植成T,致使一名老百姓無端被錯認為恐怖份子,最後不堪嚴酷審訊而冤死獄中。山姆按程序探視遺孀,從而得識其芳鄰吉兒(Jill)。吉兒好打不平,出沒神秘,早被政府列入黑名單。但由於她的容貌與山姆幻想中的女主角如出一轍,使他一見傾心。為了保護吉兒,山姆混進最高資訊機構,竄改吉兒的資料為「已歿」,原想自此就可和吉兒過著美好的日子,殊不知一切盡在「老大哥」掌握之中。最後,山姆被囚禁於密室,醫生為他施打藥物……

就為了電影如何收尾這事,導演和環球CEO鬧得不可開交。

《巴西》第一版片長142分鐘,比合約上規定於美國發行的片長多出將近15分鐘。應環球的要求導演只能依合約縮短電影時間。然而,就在導演煞費苦心掐掐減減的同時,環球卻另外找來剪輯師,大刀將電影砍成九十幾分鐘,還改變了故事的結局。

一部電影有兩個版本尚在情理之中,但有三個版本就新鮮了。

導演構想的兩個版本裡,結局都一樣:山姆和吉兒歡喜重逢,卻只發生在山姆虛築的幻想裡,自始自終他都被束縛在躺椅上,昏沉沉於彌留狀態。環球CEO雖然明知這是一部「得獎級」作品,仍以市場調查為最高指導原則,堅信悲慘的結局不利於票房,而一意孤行地讓電影以喜劇收場:山姆掙脫了極權國家機器的魔掌,從此和吉兒過著快樂美好的日子。

雙方僵持不下,導演只好訴諸輿論:一則在週刊刊登廣告,籲請環球還他公道;二則帶上飾演「恐怖份子」的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接受電視訪談,數落環球的不是;再則舉辦「非法」試映會,獲得影評家一致讚賞。在輿論和專業雙重壓力下,環球終於讓步,在美國發行導演自行刪減的版本。

或許環球CEO是對的,因為《巴西》在美國票房奇慘,但導演的堅持更有道理:《巴西》不但榮獲奧斯卡「劇本」和「美術設計」兩項提名,更於日後成為經典。一篇影評指出,導演和環球的鬥爭宛如山姆和法西斯政權的周旋──從這觀點視之,《巴西》無異自我預/寓言,但會鬧到如此地步,應是導演始料未及的吧。

整個事件讓人感悟,電影果真是剪輯的藝術,同樣的影片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竟有南轅北轍的結局。它同時顯示,電影是視野與妥協的綜合體;它和獨立作業的小說或詩歌不同,要完全保住「藝術氣節」(artistic integrity)實非易事。

好萊塢的「試片」制度已行之多年:正式發行前,找來一些觀眾看片子,再依觀眾反應進一步修飾潤飾。如此制度下,一部電影從發想、編劇到導演,加上出資老闆的干涉,以及市場調查的左右,這過程裡不知是剝了幾層皮,還是上了幾層油。

我們不禁要問:電影到底是誰的?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