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內閣別搞萬馬齊喑!

2014-02-28 12:38

? 人氣

江宜樺發動內閣改組,會打造出萬馬齊暗的內閣嗎?(余志偉攝)

江宜樺發動內閣改組,會打造出萬馬齊暗的內閣嗎?(余志偉攝)

行政院長江宜樺大手筆撤換6名閣員,是會打造出團結合作、效率表現出眾的內閣,還是讓內閣成為萬馬齊喑、以「服從為天職」的奴才團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次離開內閣政務官職位者中,內政部長李鴻源、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財經政務委員薛琦,雖然在專業、能力上是受肯定,但他們也都被認為是比較「不乖」、時常有「自己的意見」、甚至是大炮型的閣員。

對寬容有量的領導者而言,或可接受、容忍這種部屬,甚至可一笑置之;對能力強的領導者而言,則是可協調、化解團隊不同意見,把閣員拉回同一條路線上繼續前進,不虞團隊失控。對資歷、威望俱高於部屬的領導者而言,其本身的自信亦容易接納這類較「調度搗蛋」的部屬,而不虞被「取而代之」。

但從江宜樺「發動夜襲」,更換這些閣員看,他似乎不屬於這三者之類!

不論是政府亦是企業,在領導與用人上永遠都會面臨的難題是:當才華、能力與服從、團隊意識不可得兼時,該捨何者呢?管理學上從未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但大體上,都同意事務性、規律性─甚至是機械性的工作,服從與團隊合作的特質,重於才華、能力。但更高層、更需要創意的職位,則是才華、能力的重要性高於服從性與團隊意識。

顯然,政務官職位的特質,該屬於後者吧?江宜樺打造出一個團結、服從性高的內閣團隊後,是否會因施政缺乏「異議」,而為未來埋下災難的種子?一般領導上,如團隊形成大多數共識,似乎就是最佳執行方案。但同時,也存在著另一個「T細胞原則」─當10個人中有9人形成共識、1人有異議時,反而該回頭仔細審閱評估那1個人的異議,這是一種避免「眾盲」的機制。那些「異類」趕出內閣後,江內閣存在多少避免「眾盲」的機制?

更何況,殺雞儆猴後,接著可能是內閣中的「萬馬齊喑」效應─官員俱是「寧默而生,不願鳴而死」,萬事皆看長官意向與裁決,該有主見看法的閣員變成「以服從為天職」,危在其中矣!

最為眾人稱道者,當屬林肯組成的「政敵團隊」,他把那些資望俱高於他、且曾經是其政治上的競爭者,納入其內閣團隊中。有人問他為何挑選這些對手入閣?林肯回答說,他的內閣需要「最堅強的人」─當然,最後的事實證明林肯才是最堅強的人;他以無比的耐心、說服力、領導力,跟他的團隊一起帶領國家度過歷史的黑暗期,同時也創造了新歷史。那些原本鄙視他、或對其能力有懷疑的政敵,最後都成為其親密友人與最佳支持者。

麥克斯.帝普雷在他的經典著作《領導的藝術》中給領導的定義(或者是該說期望)是: 領導就是盡可能地以最有效而人性的方式將人們解放,讓他們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從這次的內閣改組看,江院長作到多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