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中國詞兒

2014-02-28 07:27

? 人氣

《中國詞兒》是一部募集公眾資金籌拍的「微紀錄片」,以詞語寫下中國的時代記憶(取自網路)

《中國詞兒》是一部募集公眾資金籌拍的「微紀錄片」,以詞語寫下中國的時代記憶(取自網路)

「對中國傳媒,你是樂觀還是悲觀?」這問題,我答了十年,答過「樂觀」,也答過「悲觀」,答到後來自己也覺迷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或許具體分析好過簡單判斷。年初,香港大學陳婉瑩教授在FT中文網發表《中國媒體:拒絕悲情,回歸專業》一文,列舉一些媒體在惡劣環境下難能可貴的表現,我有同感。近日注意到「中國詞兒」,也是例證。

《中國詞兒》是一套紀錄片。我曾寫過《紅心的故事》,回憶我在軍營學寫作,如何受「假大空」文風薰染。所謂「紅心」,便是毛澤東時代的一個熱詞。如今,一批朋友將在攝像機前講述100個「中國詞兒」:如「政審」(即對每個人的政治審查)、「家庭出身」(如工人、貧農等「紅五類」和地主、資本家等「黑五類」)、「早請示晚彙報」(指文革中向毛表忠的早晚儀式)等。

知識界許多人熱心此事。學者張鳴說:「中國詞兒,就是帶著血和淚的字樣」。作家胡發雲說:「中國詞兒就是中國特有的詞,就是解讀中國特色形成的詞」。顯然,該紀錄片旨在反思歷史、針砭現實。

這樣的傳媒產品,在現今氣候下是特立獨行的。我看到一群不悲觀的媒體人——不,豈止不悲觀,他們幹得興致盎然。《中國詞兒》的製作方式也夠特別:公眾貢獻內容,公眾籌集資金。100個「中國詞兒」是從社會徵集的。通過大眾籌資平臺「眾籌網」,將有3000位公民,每人100元,聚沙成塔,集成30萬元人民幣製作經費。此事引起同行注意,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刊登了大幅報道。

8年前「冰點事件」時,我曾在評論中用「3C」描述中國傳媒,即「Control」(控制)、「Change」(變化)和「Chaos」(混沌)。近年來權力控制變本加厲,這無疑是令人悲觀的最重要原因。由傳媒市場化和數碼化引發的傳媒生態巨變,衝擊傳統媒體,也給報刊人士帶來強烈危機感。但我們的耳旁除了嘆息,也有匆匆前行的腳步聲。

《中國詞兒》的幾位策劃者從前是紙媒的編輯記者。他們創辦過一份很不錯的雜誌:《國家歷史》(後更名為《看歷史》)。坎坎坷坷一路走來,嘗夠了中國政商環境下形格勢禁的滋味,以致核心團隊黯然退場。這些朋友有理由悲觀,可是他們選擇了振作。他們創辦了一個歷史內容產品的全媒體生產組織平臺——新歷史合作社。他們的產品通過互聯網、視頻、電子雜誌、圖書、活動以及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形態呈現與傳播。

中國傳媒的命運,並不全然操於權力一方。為中國傳媒爭取生存權利和言論空間,既需要南方週末事件時那種勇敢的公民抗爭,同樣需要創辦新歷史合作社這種轉危為機的努力。許多傳媒人,正在權力、市場、科技三重力量錯綜交織的混沌局面下,埋頭求索突破壟斷、持續發展的生路。一些前所未見的新產品類別、新傳播樣態、新籌資模式和盈利模式乃至新的媒體架構,如早春草尖正在露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注意微信中一些受讀者歡迎的訂閱號)。傲慢的權力也許長久不會讓步,但社會的活力在日益增長,傳媒的創造力沒有衰亡——這鮮活的力量,是我在「中國詞兒」裡看到的。

*作者為知名報導文學作家及記者,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畫主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