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 鄭文燦期盼帶動都市發展

2016-12-29 12:10
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 鄭文燦期盼帶動都市發展
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 鄭文燦期盼帶動都市發展

記者黃駿騏/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8日上午主持市政會議時表示,「臺鐵都會區捷運化桃園段高架化建設計畫」改採地下化可行性研究報告已於12月26日經交通部審議通過呈報行政院,行政院長林全於27日提及,將以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及機場捷運通車,做為帶動內需、擴大建設的重大指標;對此,市府有充分信心,鐵路地下化可以順利完成,後續將由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辦理綜合規劃、環評作業及工程施工,預定在民國114年完成換軌通車,成為台北、新北、桃園通勤骨幹,也成為北北桃生活圈的綠色運輸廊帶。

鄭文燦感謝林全院長、賀陳旦部長對於桃園鐵路地下化的支持。桃園市政府將配合鐵路地下化,進行桃園站、內壢站、中壢站的都市更新,新增4個通勤站的規劃,讓桃園市的都市發展,展現全新的風貌,也讓北北桃之間的鐵路綠色運輸更便捷。鄭市長希望桃園市與高雄市的負擔比例能透過專案協商,採一致化原則,也能儘速完成桃園鐵路地下化的定案。

鄭文燦提到,鐵路地下化及機場捷運將成桃園重要綠色運輸廊帶,讓生活圈整合更便利,且機場捷運可經中壢車站連結台鐵,桃園車站也是捷運綠線G07站及捷運棕線起點。透過交通系統串連,讓大眾運輸效益更為提升,屆時鐵路地下化將配合各條捷運系統、公車轉乘路線,使桃園公共運輸系統更加完善,讓桃園的都市發展完全不一樣。

鄭文燦表示,現有的中壢、內壢、桃園等3個車站周邊都將進行更新;其中,中壢及桃園將形成交通樞紐、新站特區,兩個新站大樓成為地標,帶動車站商圈的發展;而內壢站地下化後,將打通前後站,讓過去前後站阻隔情況完成消失,結合元智大學、內壢生活圈,讓內壢有更完善的發展。

鄭文燦也說,捷運綠線中壢延伸線將連結中壢新站及綠線G01站,形成桃園的環狀捷運線;此外,規劃新站時,市府也會評估保留舊歷史建築,讓人文特色、城市記憶保留下來。

鄭文燦也說,桃園鐵路地下化總成本約950億元,市府也將與國發會專案協商經費分擔中央地方比例;桃園鐵路高架化原列經費308億元,加上平鎮站的50億元及延宕因素,原來經費與地下化經費差異約600億元,但是,整體的成本效益,地下化所創造的站區開發、前後站打通、桃園中壢都市整合效果,遠大於成本,這是一個值得而且有遠見的公共建設。

鄭文燦也提到,鐵路地下化沿線預定消除平交道20處、陸橋8座、地下道8處,也打通前後站,可解決都市前後阻隔;此外,市府也將進行站區開發;並在鐵路地下化完成後,市府將與交通部協商,將路廊規劃成包括雙向4車道、自行車道、休閒綠帶的25米綠廊大道,讓桃園中壢間能產生一條便捷的綠色交通通道,解決桃園南北之間交通壅塞。這些效益遠遠超過建設成本,更代表鐵路地下化有很高的推動效益。

本文經轉授權自台灣好新聞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更多文章
台灣的南部真的很棒!精選嘉義市10大絕美拍照景點,隨便一個都打趴天龍國啊
鑄鐵鍋好看難照顧?料理專家:它不是不沾鍋啊!掌握這10點就能改變鍋的一生
明年誰挑戰洪秀柱?廖國棟:大老點名江啟臣
休息日因病請假薪水怎麼算?勞動部1周內做新函釋
反同民眾闖立院上束帶,葉俊榮:上手銬才不符比例原則
NCC辦理中嘉案聽證 時力:力推反媒體壟斷立法
拿槍射殺丈夫的她,為何獲得全國上下一致同情?原來她47年來過著這樣的日子…
Facebook平安通報站功能誤造「曼谷爆炸」假新聞
台灣最美卻靜謐的木造老車站!屹立95載「日南站」,絕美鐵道、漁港值得一訪
彭勝竹發文籲離退人員別赴中,國安局:中國對台情報單位終身追溯
台灣的阿嬤真的很棒!72歲歌仔戲國寶楊麗花宣布復出,一席話感動全台灣人
學校「閱讀存摺制度」讓孩子讀很多書?一位媽媽痛批,絕不能再任由它這樣發展下去
中國官營軍火商經營聲色場所?北京警方大動作掃黃 背後目的令人質疑
台灣的紅茶真的很棒,連日本人都瘋狂!但,你知道誰是台灣紅茶之父嗎?
女兒嘉莉費雪猝逝一天之後 美國傳奇女星黛比雷諾也走了
「看另一半怎樣都不順眼」也是一種病?「夫源病、妻源病」甚至會交互傳染致死
辦戶籍、地籍謄本總是要分開跑好麻煩 2017新北市都合併成一個地方啦
北捷監視器採購案》北捷詢價偏愛「天價」廠商 報價比得標價貴1倍
BBC台灣來鴻:從電影認識希特勒和二戰歷史
北捷監視器採購案》比市價貴數倍 86%監視器由單一廠商得標
販售「黑人的命也是命」T恤是發「仇恨財」?全美最大警察組織要求亞馬遜、沃爾瑪下架
風評:高教冰風暴,現在只是序曲!
恐怖分子用什麼聊天? 通訊app「Telegram」保密到家 淪恐攻溫床
躋身世界航天強國?中國第4次發布太空白皮書:2017登月球採樣,2020上火星!
陳朝平觀點:開展兩岸軍艦互訪─緩解兩岸緊張的大膽建議
侯立藩觀點:國民黨究竟要走什麼道路才能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