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欽勇觀點:貿易戰打不過選戰,全球供應鏈重整契機變危機

2019-05-31 07:10

? 人氣

中美貿易戰也是全球供應鏈重整的契機(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也是全球供應鏈重整的契機(美聯社)

2000年以後,中國選擇的重點產業大獲全勝。鋼鐵、石化、汽車、造船、手機、面板、太陽能面板,甚至車用電池,中國企業挾國家資本與國內市場兩大優勢橫掃全球,這是結構性的優勢。西方陣營僅剩的堡壘,就是中國久攻不下的半導體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年,美國對中貿易以逆差3,233億美元收場,逆差額又成長了17.2%。短期來看,以傳統的模式與中國對陣,西方陣營幾乎沒有勝算,不僅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受到衝擊,經濟可能崩盤的韓國、台灣,甚至日本還有倖存的空間嗎?我們面對的將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一時跌宕,甚至可能是生活模式的選擇!中美關係,從對立、對峙到對抗,情勢已經非常明顯。

中美大戰,不是貿易戰,而是科技戰,在彙整多元科技才能成就「新經濟」實力的這場戰役,應該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全球政經環境的又一次大變革。台灣人在第一線,不可能置身事外,必須瞭解來龍去脈,也必須綢繆各種應對方案。

中美貿易戰,關稅。(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台灣也難置身其外。(美聯社)

硬體是障礙,半導體是天險!

有人說:「AI會吃掉軟體,軟體會吃掉硬體」,聽起來言之成理;但從現實面來看,硬體製造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產品的精密度要求越來越高,早已經不是一般新創企業可以說三道四的。台商搶佔了先機,將會是雙邊爭取的對象。

硬體製造已經成為一個高聳的障礙,而半導體更是深不見底的天險。

在各大產業中,唯獨半導體業最難以突破。根據DIGITIMES的估計,2018年中國半導體產品的需求高達2,511億美元,但扣除237億美元的國內產值,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逆差金額甚至高達2,274億美元。更深入的說,237億美元的國內產值,至少也有2/3來自外商的貢獻,中國的自製率,無論哪個數字當分母,都比外界一般認知的還要少。半導體成為中國的痛點,川普政府就以收攏半導體供應,做為呼叫中國的緊箍咒。

但過去20年,中國也不是毫無作為, 2013年之後更因為進口金額超過石油,而決定以2,000億美元起跳的大基金應戰,希望迅速的打造國家骨幹產業。

相較於晶圓製造,中國的IC設計業沸沸揚揚,2018年已經貢獻了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18.5%,中國IC設計產業的規模已經與發展了30年的台灣相近。然而,台灣的IC設計業是根基於過去的PC產業,而現在全球10大手機廠,中國品牌獨佔7家,中國更擁有自己的場域,如果大環境不變,IC設計業超越台灣也是必然的趨勢。

在封測業方面,台灣向來佔有全球過半的市場,但在中國以購併等手段介入之後,全球前10大封測廠已經有3家是中國的封測廠,宏觀趨勢已經足以讓台灣業者膽戰心驚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